一方将领战败之后,倘若还未被俘,第一反应自然是想办法逃跑。要达到这一目的,得赶紧费一番功夫,把自己重新包装一下,不会大摇大摆的直接跑。内战后期,有的国军高官还真是凭借出色的伪装技术,逃离了包围圈(比如孙元良),估计这些人在交战之前便做过这方面的打算,所以战败后才能成功实施。不过想从千军万马中跑出去概率还是很低的。三大战役中,有3位曾经的国军中将就伪装失败,在逃跑过程中被抓。是哪3个人呢?
第一位是廖耀湘中将,廖在48年辽西兵败之后,逃命是第一要务。廖便抓紧穿了附近村民的衣服,改名“胡庆祥”。此人本有望逃脱,后来之所以还是被抓,跟他逃跑时犯的一个常识错误有关。他竟带着14个人一起跑!由于国军军官来自不同地区,说话口音互相之间差别很大,明显不是正常的群体。这么一帮子人,单个在村里行动都非常可疑,此时居然十几个人一起来辽宁农村“做生意”,为首的还是个湖南人(廖本身就是湖南人),这显然被村民们高度怀疑。最终这一伙人没能逃出辽西,在中安堡村一带落网。指认他的是曾经为兵团部送给文件的士兵,在原国军部队中做过勤务,此时已经是东野的解放战士。
第二位是黄维中将。别看黄维骨子里很硬气,被抓后不服管教,其实48年在双堆集,我军抓他可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因为黄并非完全不懂变通,落网前也曾经试图化名化妆逃跑。但是黄毕竟一直比较正派,只知道读书和打仗两样,平常不研究、也不擅长搞一些花里胡哨的招数。首先黄就没想到冒充村民,而是直接换上低级军官的衣服,谎称自己叫“方正馨”,想以低级俘虏身份换取还乡机会。但是黄维傲气,一脸的大官相,哪里有一点俘虏的样子?何况他还口口声声说自己只是一名尉官,那时候黄维都四十多岁了,根本就不是一名青年军官的面孔。由此我军当即判断此人在撒谎,必定是旅长以上的级别,但是当时还真没想到他是黄维,直到华野找来其他多名俘虏指认后,黄才不再狡辩,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第三位,就是杜聿明副总司令了。其实杜资源较多,又有众人保护,本有望顺利逃脱。不过还是因为长期居于高位的原因,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路上露了马脚。本来杜聿明和他的随从已经化装农民完毕,而且迅速走出了几里路,即将来到相对安全的地带。但他俩在途中问路时,给指路的那位村民送了金戒指一枚。其实本来没啥事,但这个村子接到过警惕性教育,村民发现异常后会上报驻军。这位无私的农民觉得来人不是普通过路之人,便将可疑情况报给了附近华野驻军4纵。杜由此被抓,在其被俘下属的指认下,最终这条大鱼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