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万鹏「深圳市金融创新研究会首席研究员」
文章|《中国保险》2022年第12期


大湾区跨境车险发展现状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跨境陆路运输是粤港两地贸易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爆发时,经深圳口岸出入境的车辆长期保持在120万辆次/月左右,日均3.8万辆次左右,这意味着较大规模的跨境车险需求。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港陆路客运口岸持续封关,私家车跨境通行受限,跨境车辆以货车为主。从2019年上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对比看,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从1.31亿人次大幅下降到207.2万人次,日均从72.4万人次大幅下降到1.15万人次;出入境车辆从700.6万辆次大幅下降到114.78万辆次,日均从3.8万辆次大幅下降到0.63万辆次。到2022年上半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和车辆,主要是跨境货车从事两地货物运输,与此前大量人员往返两地从事商旅贸易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数据也说明,当前跨境车辆仍然有明显的出入境需求,在疫情得以控制、深港两地可以正常通关后,跨境车辆必将成倍增长。
以前往返香港和广东的跨境车辆,需要在两地购买保险,香港和内地的保险均只保障各自区域,不利于两地人员往来交流。为解决车辆跨境不便的问题,早在2014年粤港澳保险行业协会便在横琴签署了《横琴新区粤澳保险机构相互提供跨境机动车保险服务合作协议》。2016年年底,澳门单牌车入出珠海横琴正式启动,横琴代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商业险投保交费手续业务正式展开,并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在跨境车险方面,粤港澳三地保险机构合作跨境车险服务试点,首创“三地保单一地购买”,解决了粤港澳跨境车主需要购买三地不同车险的“买险难”,有力支持了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及跨境车主需求。
仅2019年,粤港澳三地共承保港澳跨境机动车辆1.2万辆,出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单1.2万份,出具商业险保单4000余份。2021年,粤港澳跨境车险业务继续有序推进,广东保险业承保港澳跨境机动车辆2.04万辆,截至今年上半年,广东省保险机构已经累计承保了4.88万辆港澳跨境机动车辆,为大湾区跨境车辆提供保险服务。
大湾区跨境车险服务案例研究
1.大湾区跨境车险政策基础
广东省政府于2019年7月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推进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产品,协同为跨境出险的客户提供查勘、救援、理赔等后续服务”。此后,银保监会成立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小组,就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跨境车险产品和跨境医疗险产品等工作制定计划。广东省和深圳市也相继出台了落实四部委《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的政策措施。广东银保监局领导相关机构开发了跨境机动车保险投保及理赔指引网页“港珠澳大桥保险服务专区”。
2.保险企业跨境车险实践
近年来,中国太平、中国平安、富德财险等保险公司积极响应政策,推出了相关跨境机动车保险产品,依托三地服务网点,通过构建跨境机动车险产品库、跨境产品培训体系,报价出单平台建设、理赔体系的协同建设,为三地客户提供一站式购买三地保单、多币种支付、三地通赔的便捷服务。客户可在香港、澳门、内地任意一地一次性购买三地车辆保险,跨境车险已从技术上实现“一地投保三地通赔”的服务保障,有效提升了投保效率和客户体验。
3.跨境车险服务案例分析
随着跨境机动车保险产品的落地,跨境车客户投保流程便利性得以提升,客户只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任意地点提供投保资料,就能同时办理粤港澳三地的保险。在实践中,国内某财险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保险服务方案。在系统建设上,一是运用互联网线上出单无区域限制的优势,直接使用国内保险公司 APP 出单软件,线上投保出单。这一做法无须进行系统改造,无须系统对接,利用现有的平台,实现实时车险报价及出单;二是专门开发系统,实现与港澳地区保险公司系统对接,确保数据能相互交换,车辆信息只需录入一次,便能实现三地保险公司数据共用,同时出单。在出单管理上,一是通过线上缴费,运用微信支付功能,车主或被保险人可以通过其个人微信,识别公司车险支付二维码,进行线上支付保费。由于外汇管制,目前无法实现跨境收保险费和支付赔款;二是由第三方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含支付机构),将保费转账至保险公司,由公司在收付系统确认,确认后出具保单。在保单管理上,现广东省(包括深圳及珠海)辖区,已全面实行车险电子保单,缴纳保费后,系统自动生成电子保单,被保险人可自行在保险公众号上查阅、核对保单信息及打印。在后续服务中,该保险公司进一步推动创新,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在理赔服务中,成立专项服务小组,为项目合作渠道及车主客户提供相关的理赔、售后服务,具体方案可专项协商。此外,该公司还充分联动资源,不仅可以提供两地车险业务线上收费、出单的技术服务,更多尝试联合出险查勘、道路救援、人伤救援、车辆维修等服务资源,为车主提供生态圈融合服务。
4.跨境车险服务面临的瓶颈
跨境保单的服务欠缺一直是三地保险消费者的痛点。根据大湾区各地监管要求,两地车需要在行驶地分别投保责任强制保险,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由于缺乏政策和数据支持,跨境车险“一张保单保三地”仅仅是体现在技术层面,跨境车辆保险通保通赔并未实现。此外,由于法律背景、消费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跨境车险客户在接受售后服务时,仍然面临车辆维修、道路救援、服务标准、专业公估、查勘定损等方面服务品质参差不齐、标准各异、保险公司难以直赔支付等问题,亟待破题。
打造大湾区跨境车险服务闭环体系
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车日益增加的趋势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地车险客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中心设立后,将为保险机构和车险客户搭建对接服务平台,只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达成共识的、统一规范的服务平台和服务标准,才能更好推动大湾区跨境车险服务落地。
1.搭建跨境车险统一服务平台
根据保险中心的建设计划,跨境保险拥有广泛的生态圈,跨境车险业务将会涉及承保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含支付机构)、保险中介(独立代理人)、汽车后市场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以及科技公司等多元化的主体。将跨境车险链条上的各项资源相整合,提供大湾区内跨境保险的咨询、销售及保单查询、保全服务,承保、续保服务,理赔服务等,协助委托人选择保险机构及办理相关手续,代理销售保险及相关产品,提供资金的支付、结算服务,数据信息服务等。不仅让客户体验到一键式服务,也实现湾区内保险交易要素信息公开透明。
2.建立跨境车险统一服务标准
在各类跨境保险业务中,跨境车险是保障属性和消费属性非常高的产品,能够为大湾区三地9+2城市之间的联动创造更好条件。当前,大湾区保险机构在不断探索推进“一张保单保三地”,出险后保险消费者凭一张保单可就近向当地保险机构报案、救援、查勘、维修、索赔便捷服务。但是,当前三地的服务标准不统一。这不仅仅体现在前期的保单购买和支付结算上,更关键的是各地保单条款的保障范围存在差异,出险后的定损标准不同、车辆维修的服务品质参差不齐等真正影响客户体验。因此,当务之急是三地保险监管机构、行业协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商讨跨境车险服务的统一标准。据悉,大湾区汽车维修行业组织已经在逐步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规范,准备承接即将到来的跨境车互通浪潮。
3.打通跨境车险服务链条,增强跨境车险综合服务能力
跨境车险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三地法律法规、货币、监管标准等差异较大。大湾区一体化保险产品在产品核准层面需要面临三地不同监管要求,在费率拟定方面缺少三地数据互通,在保费结算方面面临货币汇兑等问题,在保险服务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为了打通跨境车险面临的障碍梗阻,亟须顶层设计与协调,在CEPA协议中融入各方共识,加大对跨境保险的支持。在支付结算环节加强三地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汽车后市场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的对接,保障资金顺畅流动、闭环管理;保险公司、汽车后市场服务机构更应达成一致,在救援、定损、修车等环节重在服务,全方位提升客户体验。
助力大湾区跨境车险服务落地的政策建议
服务粤港澳跨境车辆,可更好助力“双循环”。
一是争取国家和港澳地区保险监管政策。三地监管差异是制约“三通”的关键,以当前实践比较成功的跨境车险“等效先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实现跨境车险业务在三地“等效互认”,真正实现“一张保单保三地”。
二是鼓励支持成型的跨境车险业务先行先试。深港两地连通的大多数口岸分布在罗湖区,多数香港居民在深圳也选择居住在罗湖区,可以选取在深圳罗湖区建设跨境车险服务基地作为试点机构,打造以跨境车险服务为特色的大湾区保险中心分中心。
三是鼓励构建统一的跨境车险服务链。建议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保险中介、汽车后市场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主体加强合作,共建跨境车险服务体系,合力建设跨境车数据管理系统,共同参与制定统一服务标准。
四是推出跨境车险监管沙盒。对于关乎大湾区民生保障关键领域的跨境车险业务,建议建立粤港澳全联接的跨境车险监管沙盒机制,打通监管政策机制,为跨境车险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在第三方持牌支付机构通过银行在外管局备案后,允许大湾区及港澳财险公司在服务平台上进行跨境销售、提供综合服务,特别是允许境外财产保险公司将相关车辆出险后的查勘费用、公估费用、救援费用、维修费用转至内地对应商户账号,为大湾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双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