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需要做最好的人之一,不一定要做第一。”这是张信哲的老二哲学,注重努力的过程,但对结果淡然处之。
而当他不去争第一时,反而收获了更多。出道至今三十余年,任凭华语乐坛如何喧哗骚动,他始终是我们唯一的“情歌王子”。
情歌王子
Youth
前不久,《声生不息·宝岛季》开播。节目以年代为线索,用心展现了50年的台湾流行音乐发展史。

张信哲作为90年代的代表,演唱《我是真的爱你》,一开口,阿壹感觉身边的空气都安静了,整个人沉浸在歌声中。
更是有不少网友听到泪目,纷纷在他的微博上留言:
“今晚,我的心,跟随你去了…”
“我也是真的爱你!”
“阿哲,感谢你和这首歌陪伴我度过了懵懂的青春岁月!”



在他的歌声里,任何人都可以寄托和释放无处可诉的汹涌情感。
出道三十余年,张信哲用他的“哲式情歌”陪伴了无数人的青春。

1967年,张信哲出生于中国台湾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他的父亲是牧师,也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以张信哲从小就听教会的唱诗班练合唱曲。三四岁时,就能有模有样地唱出合唱曲的每一部。

父亲见他有音乐天赋,便让他在五岁时学习小提琴。小提琴不好练,要靠演奏者自己去“抓”每一个标准音,可一旦练好了,音准和气息就会特别好,对唱歌很有帮助。
每逢周六,小小的张信哲就被父亲用摩托车载着去学琴,一直求师练习了十多年。
这些经历,都为日后张信哲成为一名歌手,打下了良好和坚固的基础。
如果说,父亲是张信哲的音乐启蒙老师;
那么,李宗盛便是他的歌坛领路人。
大二时,张信哲在校园民歌大赛上,因演唱了一首圣诗《Understanding Heart》,被郑华娟推荐给滚石唱片,而当时面试他的人是滚石唱片的李宗盛。
“你对自己有什么期待吗?”
“没有。”
“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没有。”
“那你为什么想唱歌?”
“我喜欢唱歌。”
虽然面试过程一言难尽,但是李宗盛还是收下了呆呆的张信哲,让他与巨石签约,从制作助理开始做起。
同样也是李宗盛,将张信哲从一个青涩大男孩蜕变为大众心中的“情歌王子”。

张信哲的成名曲《爱如潮水》,是李宗盛把他关进录音棚整整七天熬出来的。他后来回忆说:
“我每天晚上7点进录音棚,吃完便当就开始录音,一直到早上7点才能被放出来。”
《爱如潮水》发行之后,口碑和营收齐涨,张信哲的事业稳步上升。
之后又陆续出了《过火》、《爱就一个字》、《信仰》….几乎都是经典之作。
他还和刘嘉玲合唱了一首《有一点心动》,在MV的彩排现场,嘉玲姐夺走了张信哲的荧幕初吻。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个镜头被导演剪掉了,所以大家都看不到了!
人火了,也带来烦恼。
八九十年代的台湾音乐欣欣向荣,百花齐放,唱片公司往往会鼓励艺人之间相互竞争。
当时与张信哲对标的是,飞碟唱片的张雨生和可登唱片的伍思凯。
有一次在一个活动上,张信哲和张雨生的团队碰到一起。

张雨生的宣发酸溜溜地说:“你们唱片卖得不错嘛,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新的歌迷再加入了吧?”
张信哲听到了,心里非常不舒服:“有必要这样吗?”
他不喜欢同行之间这种充满敌意的沟通方式。他觉得如果一个歌手能出名,要么就是唱得有特色,要么就是嗓音条件特别好,又或者是外形靓丽,总之是必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比起事事争第一,他更愿意去欣赏这些专业且优秀的人,并希望和他们一起合作。
由此张信哲与唱片公司产生了理念上的不合;再加之20世纪唱片业逐渐萧条,公司忙着做商业整合,常更换他的制作团队,大概有近两年的时间没录到一首完整的歌。
这一切都让张信哲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掌握音乐的创作权。2006年,他下定决心与唱片公司提前解约,尝试着独立制作音乐“我就做我喜欢的东西,如果你们觉得好,那可以来找我合作”。
“我只需要做最好的人之一,不一定要做第一。”这是张信哲的内心想法,也是他的人生态度——老二哲学。

在张信哲开始独立制作音乐时,如何宣传专辑成了一个大问题,经纪人便建议他制造一些“假新闻”博取关注。
当时还约了个记者,张信哲说了五分钟早已准备好的故事。
记者没听他讲完,就直接打断了他:“我是可以帮你写,但是你要想好后果,可能以后你要一直靠这样的方式拿到头条。”
张信哲被记者的一番话惊醒,毅然决然地说:“好,我了解了,我不要这种方式的头条。”并告诉经纪人:“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
从此,他便决定,以后做的一切都只为音乐服务,永远不靠绯闻、八卦、各种包装上头条。
他要和专业的人一起做音乐,入行以来,他接触到的都是像李宗盛、齐秦、小虫等非常厉害的前辈,现在开始独立制作,也要和他们保持在同一个水准。
之后,《做你的男人》发行,备受歌迷好评:不仅专辑水平回到了巅峰时期,而且在风格上还有新的突破。
张信哲做到了。
紧接着,在专辑《雪国八月》、《逃生》、《初专辑》里,张信哲更是尝试了不同的音乐类型,包括摇滚、中国风和Hip-hop等;并在演唱会上劲歌热舞,给歌迷们带来了惊喜。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那个“情歌王子”,他在这段时间的名气也逐渐下降,甚至被人嘲“过气”。
有一次,他在一个采访中被问到:“这几年也一直在出专辑,但歌迷传唱度最高的永远是最早的那些歌,有没有压力?”
而他不假思索地笑说:“你不觉得每首歌都有自己的运气吗?就像《宽容》里的《过火》,当时是b面的歌,很不显眼,但它就是红了。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歌唱出来,做好,其他的就是它们自己的造化和运气了。”
张信哲一直在尽全力尝试想做的一切,他的“老二哲学”并不是“躺平”,而是追求努力的过程,但对结果淡然处之。

少了一颗争名夺利的心,张信哲在娱乐圈是难得的“人缘好”。
早在制作《信仰》专辑时,他就直接住在李宗盛家里。
还曾经与王菲,那英、刘嘉玲组派对,大跳《爱之初体验》 。
在《来看我们演唱会》的节目中,他想请伍思凯助阵帮唱。伍思凯立即答应:只要张信哲需要,我就可以来。
张信哲与同时期的歌手,基本上都是好友,还有像吴昕这样追了十年的铁杆粉丝。

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个温暖的人,一直在坚持做公益,自费救援路边的流浪猫流浪狗,带它们去看病治疗,再为它们找新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撒贝宁主持的一档节目《开讲啦》,有一位男生唱了一首歌,然而他的声线是女声。

在他唱歌的时候,张信哲猛地点头,瞪大了眼睛,表示他很厉害。

在这位男生说了自己曾经因为这种“异类”的声音,而被同学们嘲笑、排挤后,
张信哲更是鼓励他要自信做自己:“既然上天已经做了这样的安排,你还去管别人说什么!”
最后,还与他一起合唱《过火》,支持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张信哲还是一个十分“怀旧”的人,特别喜欢收藏老物件。
这是源于他从小长大的环境都是充满历史古迹的,但当时正处于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到处都在“拆”和“扔”。他想要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为曾经的历史文化留下一点痕迹。

所以,他就从自己家附近的一些老东西开始收集,只要是他觉得有价值的,就会搬运回家,自嘲爱“捡垃圾”。
一开始什么都捡,比如旧碗、破花窗和破床等,还要父亲帮忙修理;再逐渐变成有计划地“捡”,到现在已经是个有着30年经验的大收藏家了!
在2020年,还将自己私藏的物品开了一个展览「民·潮」。

当他不去争第一时,反而收获了更多。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在这个遍地都是焦虑的时代,或许我们也需要一点张信哲的“老二哲学”。
本文图片主要源自:
《声生不息·宝岛季》综艺、上海震旦博物馆
@張信哲JeffChang·微博
豆瓣、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2]《非常静距离》之情歌王子张信哲情归何处|访谈
[3]《张信哲的情商与幸运》| 迷宝
[4]《鲁豫有约》之张信哲 |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