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招流感,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
并且往往一烧就直飚39度、40度。
家长简直是心急如焚。
赶紧抱着孩子就往医院跑。
晚上也不敢合眼,
时时刻刻都在看是否退烧。
发烧期间,用了退热药,
但还是有些状况让家长担忧:
吃退烧药还没到4小时,体温又回升到了39℃附近,怎么办?
吃了退烧药还是反复发烧,怎么办?
发烧反反复复,孩子会不会烧坏脑子?
不管哪个问题单独提出来,
都能让家长饱受煎熬。
为了解决大家的疑惑,我们请来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和斌,结合临床上家长们常碰到的实际情况,说说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发烧是怎么一回事。
发烧只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热,比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等感染性发热;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及肿瘤性疾病等非感染性疾病。
发烧是一场人体的自卫战,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对抗疾病,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
体温的高低与疾病轻重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完全等同,每个人体温调节的敏感度也不一样,比如,有的人轻微感冒就能烧很高,有的人即使严重感染了也不见得有很高的体温。
孩子发烧期间,家长给其使用退烧药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时,就会很心焦。
一般会有这些问题:
1
问题一:吃了退烧药
一直没降到正常体温
能安全用于儿童退热的药物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要明确的是,给孩子吃退烧药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
如果孩子体温很高,确实可能在吃完退烧药后降不到正常体温,但只要孩子精神状态能有好转,就达到了使用退烧药的目的,不一定非要反复用药把体温“压”到正常。
2
问题二:吃了退烧药
体温很快又上升
比如甲流,吃退烧药后几小时后体温又再次升高,这是正常现象,反复发烧3-5天也很常见。
如果把孩子的发烧比喻成沸腾的开水,那么外来的病毒就是煮水的柴火,而退烧药则是一瓢凉水。柴火不抽,浇水止沸只能止一时。
只有真正等疾病症状好转了,孩子才能退烧。
有些家长对体温不能降至正常,担心“这样烧了又烧,会不会烧出脑膜炎,烧坏脑子,烧出肺炎?”
这样的说法,颠倒了发烧与脑炎、肺炎的因果关系。
不是因为发烧引起的脑炎、肺炎,而是脑炎、肺炎引起了发烧。
3
问题三:吃药后
还是反复烧了好几天
吃退烧药只是缓解发烧这种症状,不能治疗引起发烧的感染本身,退烧并不意味着疾病的好转。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大部分是病毒感染。这些疾病大多数是自限性疾病,能够自己痊愈,即便吃了退烧药,也还是要熬病程。
在 3~5 天的病程中,孩子会反复高烧,家长需要做的是以安全的剂量和频次给孩子用退烧药,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
如果发烧持续5-7天以上不退,不排除合并或者继发了细菌感染,此时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4
吃了退烧药体温依然下不来,
还可以怎么做?
1、首先是要确保退烧药剂量吃到位。
退烧药说明书中标注的剂量通常偏保守,有时孩子按低限剂量吃可能退烧效果不理想,更推荐根据孩子的体重来精确计算退烧药服用剂量,如果家长没有掌握如何计算,可以咨询专业药师或医生。
2、除了用退烧药,还可以进行恰当护理。
一般来说,发热分为三期。
第一期,体温上升期,这时候孩子刚刚起烧,手脚会发凉,起寒战打哆嗦。家长可以对孩子四肢进行保暖,不要捂躯干部位;用热水把孩子的手脚泡一泡,或者家长将自己的手搓热,捂一捂孩子的手脚。等到体温升到最高的时候,就达到第二期。
第二期,高热持续期,孩子在这时候手脚已经转暖,而且开始面部发红、发烫。这个时候需要解开孩子衣服,或者脱掉衣服进行散热,可以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或者让孩子洗个温水澡,水温控制在38℃左右,让孩子在热水里泡上10来分钟,一般情况下,孩子的体温可以下降1-2℃。在体温逐渐下降的时候,就进入到了第三期。
第三期,体温下降期,这时候孩子一般会表现为大汗淋漓,直到体温降到正常为止。家长要及时把孩子身上的汗液擦干。
另外,发烧的过程中要记得多补充水分,水分排泄的过程可以加速体内热量的排出,可以少量多次地喝。
在家护理时,家长也需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果症状变严重,千万不要硬撑,及时送医。
5
出现这些表现,及时就医
判断孩子是否需要立即就医,最简单的判断方式是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小便量。
比如:孩子虽然出现发烧、咳嗽,但精神状态好,烧退了食欲不错,不影响日常生活,小便量和平时差不多。那么就可以在家对症治疗,并观察病情48小时左右。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特别差,总是想睡觉,烧退了仍然精神不好,吃得少,小便量少,此时应及时就医。
如果新生儿出现发热;1-3个月的孩子体温超过38℃;3-6月的孩子体温超过39℃;或各年龄段的孩子连续发热超过3天没有好转趋势;有血液肿瘤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孩子出现发热,也应及时就诊。
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皮肤黏膜颜色、活动力、呼吸心率等一些指标来评估病情。
可参考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