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假货。
亚马逊,也不例外。
亚马逊肯定是明令禁止卖假货的,但是亚马逊的商品销售有官方自销和第三方销售两种形式。作为一个第三方卖家收入贡献占比过半的平台,亚马逊自然很难保证第三方销售的都是正品。
亚马逊封号,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假货问题一直是线上销售业务的通病,亚马逊也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
仅2019年,亚马逊投入超过5亿美元打击售假、侵权行为,阻止超过60亿个可疑商品以及超过250万个可疑卖家帐户。
但后知后觉,2020年6月,亚马逊才专门成立全球打假团队,将打击售假行为列入重要任务清单。
亚马逊称,全球打假团队的成立将更有效地帮助亚马逊对不良行为者提起民事诉讼,为品牌方的联合或独立调查提供支持,并在全球范围内协助执法人员打击售假行为。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亚马逊全球打假团队也取得了不错的打假成绩:
1.通过在防伪技术上投入大量资源并与品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20年在亚马逊商城售出的所有产品中,只有不到0.01%的产品收到了顾客的假冒投诉。
2.过去一年,亚马逊为欧盟、英国、美国和中国的刑事调查提供了超过250名售假者的相关证据;对64名售假者提起民事诉讼。
3.通过民事诉讼、联合世界各地的执法行动以及查封假冒商品等,破坏了全球各地的造假者及其供应网络,包括假货供应商、物流供应商、社交媒体影响者、假发票供应商、身份欺诈者和网站欺诈者等。

此前,该公司在《品牌保护报告》中称,2020年,亚马逊在全球投入了逾7亿美元,共有超过1万名员工参与到打击售假、侵权在内的欺诈行为的工作中,销毁200万件假货,阻止了100多亿件可疑商品上架。
即使取得了看似不错的成绩,但卖家似乎并不买账。
对于体量膨大的亚马逊,有卖家表示,“我对销售产品被投诉假货不到0.01%感到惊讶,实际情况会比这个百分比高得多。”他们认为,买家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向亚马逊报告购买和使用了假冒产品,所以这个数字可能无法真正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
更有卖家认为,亚马逊只是做了它必须要做的事情,通过封号将自己的责任降到最低,其实是治标不治本。这些卖家认为,那些被封号的人员还是会重新注册新账号开展不良经营。

也有在亚马逊营业超十年的老卖家喊冤,因为没有发票副本,产品因此将被摘牌。该条帖子受到了20个人的点赞同情。

这些卖家的经历,实际上也正是历时半年的亚马逊“封号潮”引起的社会反应。
据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7月统计显示,在过去两个多月,亚马逊平台上被封店的中国卖家超过5万,已造成行业损失金额预估超千亿元。
在这场“封号”风波中,对涉及侵权、操控评论、刷单等卖家,亚马逊直接封号、下架商品,并冻结资金。不少卖家不明所以,甚至有些卖家将矛头指向中国卖家。
根据亚马逊方面的澄清,这并非只针对中国卖家,而是一视同仁。只是这次整治的规模比较大,涉及的中国卖家也是史上之最,所以引起了热议。同时也警示各位卖家,亚马逊打击售假行为只会越来越严格。
品牌保护,任重道远
售假者入侵到自家地盘,无疑将亚马逊陷于信任危机。
亚马逊全球打假团队成立一周年之际,亚马逊表示,将继续投资品牌保护计划,以改善卖家体验,保护品牌和客户的利益,并追究不良行为者的责任。
亚马逊的一向宗旨是:轻店铺,重产品;轻卖家,重买家。而假货正踩着平台“红线”,亚马逊固然不能坐视不理。
根据亚马逊公开的信息,售假者的售假方法有:伪造产品,并滥用知名品牌商标,然后在社交媒体宣传、售卖,诱导不知情的消费者购买,对原品牌的声誉也造成不良影响。
为此,亚马逊专门了IP Accelerator,帮助小企业主保护其品牌,并打击假冒产品。
自全球打假队伍成立开始,亚马逊已释放了重惩售假行为的信号。根据亚马逊最新发布的品牌报告,亚马逊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AI与人员联合,主动控制。亚马逊结合先进的机器学习能力和专业的人类调查员,主动保护其商店免受不良行为者和不良产品的侵害。亚马逊正在这个领域不断创新,以领先于不良行为者及其继续试图规避其控制的尝试。
其二,打造品牌机制。品牌通过使用亚马逊的品牌注册、透明度和零项目等工具,可以更有效地检测和阻止造假者,更好地保护客户和权利人。
其三,追究造假者的责任。除了上述两种途径,亚马逊表示,永久阻止这些假冒者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法院系统和刑事起诉追究他们的责任。
但从卖家目前的反馈来看,亚马逊在品牌保护上仍需努力,卖家们的建议或许也是寻求应对之策的突破口之一。
50多万品牌发起维权
假货问题,不止亚马逊有。
根据美国专业打假机构The Counterfeit Report(TCR)的打假数据,其在亚马逊、沃尔玛、eBay、Wish、Newegg、Dhgate和阿里巴巴共发现并下架了超过4亿件假冒产品,而这些只是运往或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假货的极小部分。


此外,美国政府办公室在对亚马逊、沃尔玛、Newegg和eBay几个电商网站进行秘密调查时发现,存在50%的假冒产品。目前有50多万品牌所有者正在对他们所说的亚马逊网站上的假货进行反击。
值得注意的是,TCR还指出,造假售假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犯罪活动,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4.5亿美元,并造成540万个净失业。
可见,售假行为的存在已经不是仅仅影响平台、品牌、消费者三方权益那么简单,背后关乎的社会就业系统也会受到威胁。而若要降低这样的危害,仅仅靠平台的努力还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根本。
假货为何还如此盛行?
消费者缺乏正品意识。一般来说,假货通常比正品便宜,有的买家没有太强的正品意识,同时因经济预算有限,会乐意花更少的钱买到高仿商品。市场存在假货需求,就会有人为利所为。或者有的买家根本不清楚如何辨别自己买到的商品是否是假货,就会助长贪财的卖家继续开展违法买卖。
品牌保护意识弱。有的卖家并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商标,遭侵权时只能通过法律渠道来应对,还赔上3-4个月的时间成本。而若提前做好品牌注册工作,遭遇品牌的侵权行为时,就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平台寻求帮助。
平台的品牌保护机制不完善。像亚马逊这样体量膨大的电商平台,平台规则多且复杂,同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就有第三方卖家钻空子。而且,亚马逊将打击违规卖家的工作交给了品牌和AI,但亚马逊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去履行监督工作,能力仍受限。
尽管如此,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目前正在朝着合规化方向快速前进,加之关注度越来越高,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卖家们只有合规经营,方能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