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琳 赵毅 深圳报道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基煇带来两份提案,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提出建议。
“五通”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2021~2022年,郭基煇带领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联同香港大学、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香港明汇智库,第四次开展《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2021~2022(就业篇)》的调研,结果显示香港青年认同及愿意前往大湾区内地九市发展的比例显著提升。
同时,香港青年对薪酬、医疗、教育等问题更为关注,对人才培育、专业资格互认、税收优惠等现有政策的认可度较高,但对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存有更高期待。
基于调研结果,上述调研团队分别就如何优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便利香港青年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地位等三方面,提出了短、中、长期共28项政策建议,而新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2022香港《施政报告》中采纳了其中的12项建议,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等。
为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郭基煇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接纳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五点建议,包括促进人才流通、加快基建连通、畅顺机制互通、便利资金融通和确保信息畅通。
具体而言,在促进人才流通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近期已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和“对接北部都会区策略专班”。在此基础上,郭基煇建议中央统筹粤港两地政府设立“大湾区联合招引人才和企业专班”,建议国务院港澳办协调粤港两地加大联合招商引资力度,为海内外重点企业和人才提供落户大湾区的“联合方案”。
此外,郭基煇建议国家出入境部门为已取得港澳工作签证的海外人才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发展提供签证便利,以简化现行在港澳的外籍人士赴内地工作签证申请手续。
在加快基建连通方面,郭基煇建议适度加密广深港高铁班次并根据实际需要开通更多广深港直通车,让粤港澳大湾区市民体验“一小时生活圈”的便捷和高效。同时,加快推进广中珠澳高铁、深港西部铁路等粤港澳大湾区内大型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织密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并做好高铁与城际、地铁等轨道交通网络的融合衔接,以及与航空、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的无缝连接等。
在确保信息畅通方面,郭基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通关后更多赴港,扩大国情国策的“宣传面”,吸引更多香港和国际人才和企业,前往内地投资兴业、就业创业。
同时,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更多香港专业学会、商会组织、青年协会北上内地“招兵买马”,为有意到内地城市发展的港人港企提供更专业的政策指导、行政支持、资源对接等服务,降低港人港企北上发展的“适应”成本。
促进香港与内地间跨境资金流动
对于便利资金融通,郭基煇在《关于便利香港内地跨境资金流动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案》中进行了具体阐述。
郭基煇表示,目前,多数跨境资金池政策在入池条件、额度限制、使用期限和资金用途等方面仍然较为严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境外资金和企业在境内外的资金融通。例如,在设立资金池条件方面,目前部分长期投资性的公司或基金不能参与,实质操作上房地产企业或基金也不能参与;在资金池额度管理方面,监管部门会根据全国融资状况及企业情况随时调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资金的使用期限方面,当前普遍以短期流动为主,且须在1~2年内归还;在资金的使用范围方面,暂不能用于利润分配等单向流动。
同时,郭基煇认为,针对港资企业资金融通的相关政策有待改善,有关部门对于长期投资型项目的注册资本金减资的政策指引有待进一步明晰,港企较难评估投资收益,增加了企业行政和财政负担等。
对此,郭基煇建议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适当降低港企设立跨境资金池门槛,并在资金使用方面给予弹性。在入池条件方面,郭基煇建议能更好区分投机性公司/基金和长期投资经营性公司/基金,避免“一刀切”,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港资企业,享受资金池的政策优惠。具体操作上,可通过采用“白名单”制度,以纳入信誉资质良好,稳健长期经营的港资企业等。
在资金限额和期限方面,郭基煇建议给予无违规纪录、经营状况良好的港企特殊的“跨境资金池额度”,在额度内的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均可采用闭环方式自由进出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这样既可增加香港离岸人民币的交易额度,也有利于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在资金用途方面,郭基煇建议资金用途可纳入一个特殊的分类,允许符合资格的港企向境外股东分配(境内)税后利润。
此外,其建议便利长期投资型项目合法合理的资本金减资,以进一步促进港企开拓内地市场。在全国范围内,郭基煇建议国家商务、税务、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适当放宽港企合法合理的资本金减资限制。例如,在长期投资型的商业物业项目已经成熟时,对于多余的资本金减资,可出台更加明确清晰的政策指引,让港企在长期投资的项目成熟时,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取回资本金,为企业再投资新项目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编辑:赵毅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