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产先生
最先吃到肥肉的人。
– 1 –
这两天,一个热搜被广泛讨论:
深圳业主拆迁签约9栋楼,补偿保守估计一亿起步。

还发了喜报,号召其他业主主动签约:

原来,这次拆迁地块是轨道交通用地,补偿走的是传统土地整备房屋征收路径,不是市场行为下的城市更新。
简单来说就是:
补偿价低于市场价格,所以业主积极性不高。
按照市场价格,估计要3亿左右,这家业主主动签约了9栋楼,所以发个喜报鼓励一下。
一家补贴一个亿,其实在广州和深圳都不算什么新鲜事,比较出名的拆迁造富的例子有很多:
深圳白石洲、大冲村、岗厦村,广州猎德村、杨箕村……
拆迁的村民身家不是过亿,就是上千万,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富阶层。
这种现象是怎么来的呢?
– 2 –
最早,改革开放从广东开始,比较明显的就是深圳。
全国人都往深圳跑,但是深圳住不下这么多人,城市郊区的村民发现了商机,开始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修建楼房,用于出租和经营,这是合法的,后来随着深圳建设不断扩大,郊区成了市中心,于是就形成了城中村和大批小产权房。
有多少呢?
很多城中村的村民手上都有几栋楼,后来一些胆子大的投机者也嗅到了商机,开始买农民的自建房,然后不断加盖,用于出租,成为二房东。

这些房东平时很低调,穿个拖鞋,骑个电动车,拿着一串钥匙去收租,甚至还有人房子太多,雇人去收租的。
所以,坊间流传,千万不要小看深圳街头穿拖鞋的人。
之前我们把农村土地说是一块大肥肉,那么这些房东就是最先吃到肥肉的人。
除了收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拆迁造福,因为按照现有的土地制度,只有国有土地才能用于开发,城中村的集体土地需要通过招拍挂的形势,转变土地性质才能用于进一步开发。
这个征收拆迁过程,就造就了一大批隐富阶层,身家动辄千万,甚至过亿。
由此而来的小产权房,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常常被拿出来讨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小产权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增的住房需求。
但是,它们无法流通,因为身份一直没有被承认,没有产权。
在要不要给小产权房转正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确权,允许上市交易,可以缓解住房紧张。
一种观点认为会冲击现有市场体系,形成巨大的土地食利阶层。
现在国家的态度很明确,是认同第二点的。
很简单,现在全国保守估计小产权房超过7000万套,商品房数量3.5亿套,小产权房占了商品房的1/5,一旦确权,整个市场就乱了。
但是不得不说,小产权房已经是个尾大不掉的问题了。
– 3 –
结语
不但出名要趁早,拆迁也要趁早。
未来,想要依靠拆迁致富也越来越难了。
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不断试点,各项政策的逐渐规范,集体土地的造富现象越来越少了。
而且,即便是深圳也有点拆不动了,拆迁和旧改的资金,不是从土地增值里出,就是从债务里出,感觉地方也越来越越吃力。
说起这块,今天财政部发话了:
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是应该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