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强调,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实施“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要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做好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特别是强化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实施“乙类乙管”,仍然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要继续坚持近三年来养成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始终做好个人防护。
发布会上,与会嘉宾就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防控措施的变化、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储备情况、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安排等焦点问题作出回应。
防控措施有四点变化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数量及划分依据是怎样的?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称,根据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危害情况,法定传染病在我国分为甲、乙、丙三类。现行的法定传染病一共是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在乙类传染病中,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和肺炭疽实行“乙类甲管”。
2020年1月,基于当时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等认识,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实施“乙类甲管”。当前根据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到“乙类乙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强调,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强化保障。
常继乐进而就防控措施的变化进行了具体介绍。第一,在传染源发现方面,“乙类甲管”时,主要是通过风险职业人群“应检尽检”、风险区域的全员核酸筛查等方式来发现感染者。实施“乙类乙管”以后,主要是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测等方式来发现感染者。常继乐强调,各地要保证社区保留足够数量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零售药店、网络销售电商有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来满足居民的检测需求。
第二,在传染源管理方面,“乙类甲管”时,对发现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实行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观察。实施“乙类乙管”以后,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采取居家健康管理。
第三,在社会面防控方面,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以后,社会面的防控措施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取消或者减少对其他场所机构和人员活动的限制,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例如,除了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特殊机构,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不再对跨区域的流动开展落地检,不再对外溢风险人员开展跨区域协查,不再划定高风险、低风险区,也不再采取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风险管控措施。
第四,在国境卫生检疫方面,实行“乙类乙管”以后,对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来华人员按照海关要求,填写健康申明卡,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面,对入境的物品不再采取预防性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也不再进行抽验。
部分省份重症床位资源接近临界值
在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保健康、防重症”成为当下疫情防控的主要目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如今随着疫情发展进入到不同阶段,各个地方的需求并不相同。有的地方发热门诊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地方随着重症患者的出现,急诊和重症的救治压力很大。
围绕发热门诊供需矛盾,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截至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设的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另外,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也将方舱医院、体育馆、核酸采样点等场所改造成临时发热诊疗点。
推行分级诊疗、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多渠道增加药品供给等方式,亦是不断满足发热患者需求的关键所在。
焦雅辉指出,重症患者救治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据介绍,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为561.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左右浮动。截至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为18.1万张,即每10万人拥有12.8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为13.34万张,可转换ICU的床位数为10.48万张。近期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床位的使用率平均在50%左右波动。
关于重症抢救设备,截至12月25日,全国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6.7万个,床旁血滤机(CRRT)2.4万台,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2600余台,有创呼吸机13.1万台,无创呼吸机15.7万台,监护仪109万台,高流量吸氧仪5.8万台。
焦雅辉表示,从总体来看,全国床位资源与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但目前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扩充重症床位的资源,或是加快重症床位的周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继续加大监测,并建立区域协同支援制度,根据每个地方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及时统筹调配全国重症资源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农村防疫关键两点:药品能下去,重症能上来
元旦、春节“返乡潮”将至,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亦将面临严峻挑战。焦雅辉表示,做好农村疫情防控,最主要的是两点关键措施。
一方面,药品要能下去,要能配送到最末端、最终端,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都能配足配齐需要的药品。另一方面,重症能转上来。在农村地区发现重症患者后,能够及时转运出来,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
为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针对“两节”期间农村疫情防控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
第一,要求在农村以县为单位网格化布局县域医共体,县、乡、村要发挥各自承担的功能任务,把有合并症的老年人以及儿童等高风险人群都纳入医联体管理。
第二,要充分发挥城乡对口支援机制作用,要求在省内,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跟县医院建立结对关系进行分区包片,一旦发生重症,要激活市县之间两级转诊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对辖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摸底,并根据不同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健康管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要及时转诊。
第四,要进行分级诊疗和分类救治,特别是对重症患者,要立即转诊到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如果患者不具备转诊条件,城市支援医院应通过远程或者派驻专家指导的方式,指导开展医疗救治。两节期间,支援医院要派驻人员在县医院驻点指导,各地同时应组派巡回医疗队,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巡诊,及时发现高风险人群,及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作者:尤方明 编辑: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