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量时代,增长的命题无关品牌大小。
当品牌发展至相对成熟的阶段,便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与消费者黏性,天然就会带来一些自然流量,这时候进行投放,不少品牌卖家常常会产生疑问:
自然流量不错,还需要继续投吗?
自然流量和付费流量之间有动态变化关系吗?
如何衡量店铺内自然流量和付费流量的占比?
相比自然流量,付费流量有哪些优势不可代替?
针对这些问题,Xtream借助亚马逊营销云AMC解决方案,通过对某成熟服饰品牌的数据实践总结,就2022年10月1日-12月31日期间的数据分析,对自然流量与付费流量展开深度洞察,解答了一直困扰品牌却无科学结论的“流量”难题。
此次研究,我们通过自然流量与付费流量在不同投放逻辑下对效果进行验证,涵盖两者的协同效应、效果对比和转化效能的深度分析,以及对后续投放决策的更多思考和数据支持。
最终,通过数据我们发现,自然流量和付费流量之间具有协同效应,两者上涨趋势一致,特别是在大促期间,消费者购物热情高涨,关注度提升,平台付费流量增长的同时,带动品牌自然流量的涨幅也非常明显。
但考虑到产品属性,该品牌属于季节性产品,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我们对淡旺季期间自然流量与付费流量的变化情况也做了分析发现,夏天是产品淡季,平均自然流量占比约60%,而冬天旺季平均自然流量占比40%。
总结来看,自然流量与付费流量之间具备协同效应,同时也印证了品牌声量并不是决定自然流量多少的唯一因素,投放也是提升自然流量的主要驱动力。对品牌来说,单纯依靠自然流量,实际也很难获得持续性增长,要保持的持续性,用优质的内容吸引更多消费者。这就好比可口可乐、宝马、奔驰等等国际化品牌,已经家喻户晓,为什么还在一如既往的投放,其实是一样的逻辑。
这里我们以购买率为重要衡量标准,观察自然流量和付费流量的效果表现,为了排除品牌效应对结果的影响,将人群分为两组进行测试:品牌浏览人群即已触达人群,我们判断依据是在Q3产生了DPV;而对非品牌浏览人群的定义则是品牌新触达人群,没有相应的DPV动作。
根据数据洞察结果可知,对于非品牌浏览人群,付费流量和自然流量两者触达人数相差不大,但被付费流量触达的用户对产品的兴趣度更高,具体体现在互动的持续性和更多的详情页浏览率。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将产品卖点和品牌理念持续输出,可以引导消费者做更多的产品探索,不断占领心智;
而对于品牌浏览人群来说,付费流量和自然流量触达的用户无论是触达基数,还是互动的持续性都存在明显差异,对品牌有一定认知的用户转化效果要更好。
由此可见,付费流量对所有消费者从品牌认知到转化均有推动作用,通过投放可以让消费者与品牌产生更多链接,且对品牌用户购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尽管上述数据已经验证,单次付费流量对比自然流量具有更高的转化效果,但一次的转化购买并不能代表品牌成功占领了消费者心智,品牌真正想要做到的是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提升用户价值,于是我们对此进一步分析,以复购率作为重要衡量指标。
整体而言,通过该案例,可以发现付费流量的转化效果要优于自然流量,也就是说是成熟品牌想要获得持续增量价值的主要驱动力,但面对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和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品牌到底该如何做好,真正转化付费流量才是应该思考的重点。
因此,对于大多数品牌卖家来说,2023年需要全面优化战略,在投放规划、全链路营销和精细化运营上持续发力,营销周期“长”态化,营销策略整合化。一方面需要注重技术与数据的应用,深度探索间的协同作用,构建组合的最优矩阵,最大化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内容力和整合营销能力,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形成更强的消费粘性和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