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做好防护!
全国各地中小学近期陆续开学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学期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将发生明显变化
老师、同学们可以面对面交流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终于可以安排起来了
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等工作
校园内的防疫安全如何保障?
还没“阳”过的孩子怎么办?
记者采访了部分学校和相关专家
01
学生在学校还要佩戴口罩吗?
返校是否需要核酸证明?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近期印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
其中的
《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对校园疫情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
《指南》指出
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
适宜的抗原或核酸检测
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
《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南》提出
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应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幼儿园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
非疫情流行时
校外人员进校不再查验核酸证明
疫情流行或严重时
学校可视情况查验校外人员
核酸证明或抗原检测结果

02
还没“阳”过的孩子能上学吗?
《指南》指出
学校要组织工作力量
加强师生日常健康监测
提醒督促师生出现发热、干咳
乏力、咽痛等症状时
不带病到校工作或学习
师生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
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

北京佑安医院
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
这波疫情中
体感上没“阳过”可能存在很多情况:
有的由于防护措施到位
确实没“阳过”
有的感染后没有出现症状
是无症状感染者
有的在这波疫情之前就曾感染过
体内有抗体
而自己没注意到
03
“阳过”的孩子
可以开展哪些体育活动?
北京教育学院
丰台分院体育教研员张彤表示
寒假休息的时间较长
一些学生身体还在恢复期
刚开学不会安排高强度、剧烈的运动
中小学体育课宜多开展一些
低强度的活动
小学生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通过一个月左右的适应
逐渐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再酌情增加体育教学内容
某中学学生运动中心主管马珞说
老师也会注意观察、监测孩子的
出汗程度、脸色、心率等
多安排运动中的间隔休息
希望学生们在体育课上不要有压力
也请家长们放心
04
班级出现阳性的孩子怎么办?
《指南》提出
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出现感染者后
学校在第一时间
向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
作出报告
由教育行政部门
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
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
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
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
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
延伸阅读
新冠病毒去哪了?它会消失吗?
专家回应
近日,关于“新冠病毒去哪儿了”的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多省市疾控中心发布提示,目前多地处于病例散发状态,尚未检测到新的变异株。与此同时,随着天气变暖,有网友发出疑问——新冠病毒还会有哪些变化?进入春夏季节后,新冠病毒会消失吗?

如何看待当前病例散发状态?
据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客户端报道,近期,大家感觉身边的新冠感染者很少了。北京、湖北、四川等多省市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提示,目前多地处于病例散发状态,尚未检测到新的变异株。
对此,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解释,病例散发是因为过去一两个月内,大部分地区超过80%的人感染后形成了免疫屏障。他表示,短时间内不会再出现类似之前的大量感染。不过,由于还有一小部分人没有感染,这种散发有可能导致今后出现下一轮疫情。
再感染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李侗曾表示,病毒传播需要有易感人群,一旦大家抗体水平较低后,就有可能引发下一轮。如果病毒不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异,之前感染所产生的抗体能够保护半年以上,下一轮感染时间可能是半年以后。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认为,中国后续新冠病毒传播可能呈波动式,出现时间和病毒传播情况会受到新毒株出现、气候变化、大规模的人群流动(如5月劳动节旅游高峰)等影响。

人群抗体水平下降后该如何应对?
李侗曾介绍,即使抗体水平下降,但由于每个人不同步,有人可能抗体水平下降快,有人下降慢,保护作用持续时间长,因此下一轮或是有人先感染,有人后感染,疫情高峰不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不会再发生短时间内大量感染的情况。
李侗曾认为,免疫力低下、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可能会是下一轮疫情中较早的一批,而已经感染过的人,尤其是接种过疫苗的人,他们在接种疫苗基础上的感染叫突破性感染,这部分人即使二次感染,或者第三次感染,成为重症或危重病例的风险也会比较小。
新冠病毒会消失吗?
陆蒙吉表示,中国疾控中心最近公布的部分数据提示,新冠病毒目前没有消失,也不能把当前疫情感染情况的缓解当作结束。“这是一种错位的认知。”他说。
李侗曾认为,目前来看,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像2003年SARS那样完全消失。他解释称,全球新冠传染情况不同步,有的地方现在新发病例已经很少,有的地方持续存在,还有很多地方反复出现疫情高峰。社会面上还存在感染者,大家就都有再感染的风险。他判断,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有阶段性,不会完全消失。
“总体上,今后需要重点防护的人群还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李侗曾建议,一方面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另一方面,可通过再次接种疫苗来提高防护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