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杨丽雲
小明语录:
现在儿童教育的最大错误就是让孩子生活在了父母、社会、学校、老师和各类辅导班的成年人的社会中,用成年人与孩子的关系替代了孩子与自然、孩子与动物、孩子与孩子的关系。

01 “鸡娃”魔咒
“鸡娃”是什么?“鸡娃”就是指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才,利用各种手段催促孩子学习。
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就展示了家长们是如何拼命“鸡娃”的。
父母们疯狂“鸡娃”的原因,也许是经历过人生中的不如意,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
或者是担心自己的生活水平、阶层失守,要求孩子达到某种成功来维持甚至超越;
或者是攀比心作祟,把自己的价值全部依附在孩子的学业成败上;又或者只是盲从,先图个心理安慰。
父母们想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换来孩子成才,却没想到鸡娃却成了套在孩子身上的魔咒,鸡娃的焦虑根源值得我们反思。
这个世界上所有生命都有的共同特点,就是由基因驱动我们来做所有的事情。基因是怎么样驱动我们的呢?

02 基因驱动——孩子天生就具有学习的好奇心
它是这样的一套模型:基因驱动首先来自焦虑,比如当你的肚子饿的时候,其实代表着你身体里面的血糖在降低,身体就会发出一个关于饥饿的焦虑信号。
这个信号发出来之后,通过获取食物提高了血糖水平,这个焦虑就消失了,当焦虑消失之后你会获得一个满足感。
小孩要爬行,要努力站起来,要学走路,要学奔跑,这一切都是本能在驱动,而这种本能都是已经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基因会驱动我们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因为人先天大脑里面装下的模型不足以应付世界的复杂性,所以后天他必须要学习很多东西。
后天学习世界上的一切生存技能,也是本能驱动。
所以孩子天生就具有学习的好奇心,而且这种学习一旦满足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奖励。

孩子们天性喜欢跟同伴在一起玩耍,互相模仿,这也是本能驱动。
因为人类是社群生物,这种社群本能也是刻在我们基因里面的,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跟他一样的人在一起玩耍,互相模仿学习。
通过模仿同伴产生社交能力组成社群,这也是我们的本能,而且同样会获得大脑给你的一个奖励。
小孩到了青春期,身体里面分泌的激素,要求他去喜欢异性。
这个焦虑的激素同样也需要获得满足。成年之后人们追求的功名利禄,大脑也会给你对应的奖励,让你感到快乐。
整个人类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由基因驱动的快感奖励模型。
这个快感奖励模型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焦虑之后得到满足,大脑就给你一个多巴胺的奖励。生命不断进化,人类不断地繁衍后代,靠的也是这套焦虑满足模型。

03 我们正在让孩子们的焦虑满足模型被取代……
现在问题就来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该是属于焦虑满足模型,但是现在我们给他的是什么?
第一,学习变成了非快感奖励,学习变成了惩罚,学习带来的是痛苦体验,学习不再能够激发好奇心。
本该由基因驱动的先天对学习的兴趣,并且由学习所获得的快感满足奖励模型,在今天的这种学习模型下不存在了,这就是孩子们厌学的第一个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从小学到青春期阶段产生自卑的原因。
这个阶段本是孩子培养自信心的很重要的阶段,如果孩子感到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就会对自己产生能力怀疑。
有的孩子大脑发育会比其他孩子稍微晚几年,有的孩子学习任务超出了他当前智力水平,他天性的学习兴趣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就会产生冲突,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能、不行,他会失去一种自我的能力感。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要保护孩子的能力感,千万不要让孩子持续产生受挫败感觉。

另外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一方面激素分泌很旺盛,有强烈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产生了对父母教育的拒绝和对自我的怀疑,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从早期的认同父母转为更多的认同同伴、认同家庭以外的影响。
有些孩子会进入到某些虚拟社群,甚至一些抑郁群、自杀群、还有一些千奇百怪的网络社群,并且开始渐渐的接受这些虚拟社群的价值观。
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又刚好是孩子力图脱离父母管教的时期。
对于父母的要求,孩子已经不太听了,对父母认同减少了。这个时候如果他接触到外界的各种观念的影响,就会很容易产生认知混乱。
比如说性别角色的混乱。有些孩子参加同性恋社区,最初因为好奇,但进去之后慢慢就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怀疑。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一生中最具有创造活力的阶段,精力无限,会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

在这个冲突、混沌、异常复杂的成长阶段中,如果孩子能够尝试各种各样对他身心情感、身心成长有益的各种实践,他的心理发育任务就会完成地非常好。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去学习某种运动、某种艺术,或者和别人组建乐队,这些都会成为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黄金时代。
有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学习了中医,拜一个他喜欢的中医师傅,那么他不仅仅是从中医师傅这里学习到了某种技能,增强自我的价值感,而且也会接受中医文化背后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所以这个阶段家长们要给孩子们创造有益的文化认同、有益的社群生活,而不是把孩子绑得更紧,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
这样做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增大孩子与家庭的间隙。
如果家长不能给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引导孩子参与一些积极健康社群的机会,孩子对自我的认同,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就会混乱,孩子就会失控。
实际的情况是,现在的孩子们每天面对枯燥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学习变成了痛苦回避模型。遇到痛苦,就要回避。
那么当焦虑满足模型被痛苦回避模型取代之后,学习兴趣这件事就基本上在儿童的生命中消失了。
一个孩子就不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欲望了。

小明语录:
当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时,一切都自然发生的。大人过多干涉了孩子的自然成长才是现在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儿童教育最大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