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举办34届,
被多家媒体曝光过问题,
比赛主办方的法定代表人
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北京家长杨清(化名)想弄明白,
一项存在诸多问题的作文比赛
为何还在持续举办。
代报名机构称
“可直接进省决赛”“为小升初助力”
2022年10月中旬,杨清在某家长群里询问,是否有“含金量”高的作文比赛可以参加,有家长发来“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团购链接,并称“团这个直接进省决赛。”群里还有家长晒出了参与往届该作文比赛全国总决赛(以下简称国赛)的获奖证书。

“丰富三科简历,3-6年级建议参加,也是六年级最后丰富简历的机会。”……看到代报名机构对比赛的介绍时,杨清有些心动。2022年10月,“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省级初赛报名期间,记者在多个培训机构群和家长群中看到,团长们在群公告或团购链接中嵌入了此类宣传话术。

何妮(化名)是发起比赛团购报名链接的团长之一,记者以家长身份向其咨询时,她介绍,按照2:3:5的获奖比例,报名参赛总人数的20%、30%和50%将分别获得省决赛一、二、三等奖,“高年级的孩子获奖概率还是很大的,只要得奖都可以写进简历,最好是省一省二,能参加全国决赛。”
截至2022年11月上旬,何妮的团购链接已吸引500多位家长下单,其团购定价580元,含280元报名费、100元手续费和200元大礼包费。记者又点进另外的两个提供该比赛报名服务的团购链接,发现“为小升初助力”“我处报名可以直接进入第一轮省级决赛环节”等描述均放在显眼位置,费用则是280元。
杨清的孩子今年面临小升初,他并不讳言想给孩子报名作文比赛也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简历。在他提供的微信截屏中,有机构在给家长讲解小升初简历制作时推荐了上述作文比赛。
但代报名机构声称可以直接进省决赛让杨清起了疑,“正常的比赛,怎么能直接进入省级决赛呢?”随后他在网络上搜索到的相关信息,更让他对比赛的合规性产生质疑,于是投诉至北京12345平台。
那么,
“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
的获奖证书
能否如宣传所说作为小升初参考依据?
答案是否定的
2022年11月2日,记者曾以家长身份致电北京圣陶文润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大赛主办方)注册地所在的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朝阳区教委小升初咨询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听说过这个比赛,但具体情况不太了解。”该工作人员强调,区内的小升初均为免试就近入学,不收取简历,没有面试。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已多次重申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今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其中也再次强调,所有竞赛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教育部也在上述提醒中指出,有关公司和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散布“考试获奖,助力升学”谣言、贩卖焦虑、非法敛财,属违法违规行为,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而且涉嫌诈骗。
从未被列入教育部公布的竞赛白名单
被曝光了,大忽悠。
教育部发文真正的叶圣陶杯是针对高中生的,华人叶圣陶是各大培训机构糊弄小学生家长的。……
在“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的贴文评论区,有家长在留言中这样说道。
2023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强调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
记者查询了2019年度、2020年度、2021-2022学年、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位列其中的有只面向高中生举办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并没有“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
“叶圣陶杯华人作文大赛官宣”公众号发布的内容显示,作文、语综、英语、数理大赛赛事每年两届省级决赛,编程赛事省级决赛每年两届、每届举行两次;全国总决赛由全国组委会统一规定,原则上在每年一月或二月、七月或八月举行。
但是,在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记者并未找到上述比赛。
主办方曾因虚构举办赛事届数等被处罚
2022年末,记者检索发现,“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官方微信公众号“叶圣陶杯华人作文大赛官宣”,其认证机构已更换为北京圣陶国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在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后发现,2021年9月,北京圣陶文润教育文化有限公司曾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120万元的罚款。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京朝市监罚字〔2021〕6167号)显示,北京圣陶文润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当事人于2016年9月28日成立,主要业务为组织经营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等叶圣陶杯系列赛事,并收取各省分赛及全国总赛的参赛费等费用。
主要违法事实包括当事人在宣传举办的叶圣陶杯系列赛事时,虚构举办赛事届数,误导消费者。

山寨“叶圣陶杯”
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在将相关情况投诉至北京12345平台后,杨清告诉新京报记者,2022年10月26日,朝阳区教委曾向他反馈情况,“朝阳区教委和我联系了,说很重视,去公司注册地现场查验,发现他们已不在那里办公,会继续调查。”

明明属于违规举办的“黑竞赛”,
而且屡屡被曝光、处罚,
但山寨“叶圣陶杯”
似乎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依然一茬茬地“割韭菜”。
为何“黑竞赛”依旧能持续多年乃至顶风作案?利益驱使是根本原因。省赛、决赛、附加赛,每轮比赛都能大赚一笔,而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黑灰产,尝到甜头的一些公司和个人便会铤而走险甚至宁可挨罚也不罢手。对此,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打击力度,让违法违规者感到肉疼,付出付不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