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评观察《车评社》
前言:2022年的各项销量数据相继出炉,国内市场保持同比稳定增长,其中,传统燃油车售出1486.8万辆,同比下降了230.2万辆;新能源车售出567.4万辆,同比增长达268.7万辆,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三成,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节能路线2.0》的猜想:到2025年,新能源与传统燃油各占50%。
而随着今年补贴退坡后,特斯拉率先开启降价大战,马斯克表示:今年1月订单速度是生产速度的2倍;受成本上涨等原因,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反向涨价,今年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
同时,正是由于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包括纯电与插电混动技术提前布局等,中国品牌市占率提升明显,2022年占比达49.9%,继去年10月反超合资品牌后,今年中国品牌能否继续领跑?合资品牌又将带来怎样的反攻呢?本期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特斯拉成本还能降,国产新能源能否顶住?
根据最新的官方数据来看,2022年,特斯拉的营收、交付量均创造了记录,但其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却有些欠佳,营收为181.45亿元,增速和占比分别为31.7%和22.27%,相比去年的超100%增速和26%占比,有所减少。作为对比,2022年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整体增幅为93.4%,特斯拉并没有跑赢大盘。

同时,相比比亚迪、吉利、长安和奇瑞等主流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品类上,特斯拉的增幅也是最小的。众所周知,2022年,特斯拉并没有完成150万辆的销售目标,新年想要有所突破,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斯拉销量占比最大的美国市场已经趋于顶峰,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在本土纯电车型的销量占比已达68%,面对不断推出新车的通用、现代等对手,想更进一步的空间很小,更重要的是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

马斯克曾表示:Model 3(配置|询价)在中期改款之后,将进一步较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取得量产阶段性突破的4680电池,可降低56%的生产成本;下代全新平台,单车制造成本仅为Model 3的一半。种种迹象说明,特斯拉的制造成本还有降低的空间,这也为市场运营留足了余地。
不排除在订单增速放缓之后,今年特斯拉继续扮演“价格屠夫”,国产新能源压力不小。
新势力门槛10万辆起步,蔚小理何时能盈利?
相比之下,压力更大的是造车新势力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像比亚迪这样有传统车企背景的新能源品牌,虽然单车利润没有特斯拉夸张,但还是能够保证一定利润的,而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由于根基薄弱,研发费用投入大,仍处于亏损状态。

也不得不佩服特斯拉的恐怖成本控制能力,数据显示:特斯拉的研发费用,超过了比亚迪、蔚来、理想和小鹏的总和还多,却仍能保持较高的利润。
成本控制能力是比较复杂的话题,升级到采购量、生产工艺等,但特斯拉的成功说明,凭借着新能源提前布局的技术优势,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避免过渡内耗已成必然,去年,奇瑞的出口量创造了新高,比亚迪、蔚来、魏牌出口欧洲,长城、上汽等主流品牌集体亮相曼谷车展等,均透露了大举出海的信号。

再说回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等主流品牌已经突破了年销10万辆大关,这也提升了车圈的入行门槛。李想和李斌分别表示:要实现扭亏为盈,相比蔚来代工模式的产能限制和小鹏的高端车型表现不佳,理想的日子要更红火一些,主要车型售价30万以上,仍能月销破万,销售含金量相当高。
日系日产加速、丰田换帅,德系哑火?
我们再来看看合资品牌,去年销量前五分别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和东风日产,除了广汽丰田取得了增长,其他品牌均出现了同比下滑,供应压力、新能源车型布局缓慢,算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对此,日系的响应更加积极一些,日产今年将推出全新的纯电车型,并引入全新奇骏e-POWER版来提升竞争力;本田的全新纯电概念车,最近也是频频亮相;丰田在换帅后的进一步动作,还有待观望。

作为德系的代表,大众在推出ID系列后,针对插电混动车型的布局有些缓慢,主销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与售价,均缺乏竞争力,相当于少了一条腿走路。豪华品牌领头羊BBA的新能源新车,目前尚未有具体消息。

车评观察
承接去年的销量高速增长,在补贴退坡之后,今年新能源的市场竞争无疑会更加白热化,市场大盘能否继续猛增,国产新能源又能否顶住降价后的特斯拉?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同时,今年的上海车展前后,将迎来新车的集中爆发期,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多关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