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数字经济成为了全球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数字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一环,MCN不仅承担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职责,还在全球经济加速融合的趋势下,逐渐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9月4日,“电子商务主持人大会暨跨境电商主播发展研讨会”在海口江东新区正式开幕,该活动由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主办,36氪、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承办,现场汇聚了政府、媒体、学院等各方代表,以及来自各地的优质MCN创始人。
活动围绕“MCN出海”的各类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并且充分展示了海口江东新区在出海产业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对于入驻MCN的各类资源扶持,MCN代表也针对MCN出海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海南岛丁投资、海南挺好的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泥泥在现场进行了“品牌出海破局之路:全球化营销的探索与协同”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
大家好,我是海南挺好的文化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我叫张泥泥。
今天我作为海南的本地企业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公司目前集中在做设计服务、活动策划、社群私域和新媒体运营。简单来说,是服务各企业的外宣,做企业们的共享营销部和广告部。也正因为如此,接触了大量的在地企业。
今年很多传统实业找到我们,他们都有点迷茫,总体在传达:“我们有很好的企业基础,但是缺乏新思维,无法获取年轻人。我们想把产品卖出国”。我理解的他们所说的“新思维”“年轻人”“走出去”,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时代产物,而是一种企业进入2.0时代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和精准找到客户的能力的缺失。不是外部市场缺了,是能力出现了缺口。从年初到现在,不管是各种论坛、媒体还是朋友私下的喝茶局,高频出现的⼀个词就是我们今天在聊的“品牌出海”。行为是思维的投射,在我们不断强化的时候,其实展现出的是我们心中的某些共鸣:在茫然的当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被赋予了⼀些意义,催生了很多使命感。概念这东西就是这样,把零散的要素集中起来,再立意,就很不⼀样。很走脑,很走心还很出圈。但是,冷静⼀下,同质化的今天,让企业觉得国内市场太卷了。所以我们的第⼀反应就是海外市场还没有那么卷。但实际上,大多数出海企业的思维想的是有路径依赖的,就是用过去在中国市场赚钱的方式copy到国际市场,这个出发点本身就很有问题。
我在大四的时候,19年,在我父亲的强烈要求下,到尼泊尔去考差了当地的市场,并且实施了一些小的创业。一开始我也以为那个市场很简单,但凡这个思路去做事的人,多数都失败了,也包括我。因为中国的品牌发展是有滞后性的,他是一个粗放转精细化的过程。但国外虽然缺产品,可是不缺精细化运营。现代营销学之父 菲利普•科特勒曾定义:营销1.0时代以产品为中心,营销2.0时代以用户为中心,营销3.0时代以价值观为导向,到了营销4.0时代,则是以构建深度关系为主的品牌塑造时代。国外是基于缺乏生产基础的情况下,发展出的品牌和精细化运营,可能已经处在3.0,而国内还在1.0到2.0这个阶段。所以我认为,中国品牌面对的不是出海,而是全球化营销,是国内外市场都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和大规模广告投放的“流量红利”时代,转向更加注重品牌建设与内容营销的“品牌红利”时代。在讨论如何破局之前,咱们先看看数据。今年以来,中国外需持续强于内需,出口还是目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撑。从数据上回顾,2022年,海外生产恢复后中国出口份额下降;2023年,“以价换量”策略下中国出口数量占比重回15.0%的历史最高水平。数据是回来了,但是有一些细节偷偷的变化了。
1、2019年到2023年,产品呈现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中国出口的优势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出口转移——背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2、我们现在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东盟、俄罗斯、墨西哥、印度、欧盟的市场;中国香港、美国、日本、英国、韩国下降了。2023年东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总结一下:
1、出现新的产品或者新业态,卖的东西变了;
2、从地区看,出现新兴市场国家,买东西的人变了。
2022年RCEP生效后,很多经济合作加快了,部分中国产业外迁、很多国家承担了一部分转口贸易的职能。在时间线上去比较,数据还不错。但是从国际市场占比来说,还有空间,这也是我想讲的第三个部分,跨境电商不等于品牌出海,甚至可以说都不是一个赛道。在我看来,跨境电商只是加快品牌出海的一个路径,是术。而品牌出海是道。跨境电商关注的是选品和流量,目的在于利用平台和规则,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现有需求,是一种信息差。品牌出海是有策略的进入目标市场,理解在地的文化差异、消费习惯等,再去优化和创造需求。更倾向于长期和忠诚度的建立。思路上、消费者的关系上,电商运营和品牌出海其实是不同的,那路径上,跨境电商依赖于第三方平台的支持、高效的物流网和跨境支付系统。品牌出海依赖的是企业自身的推广策略、海外仓、本地化服务流程与标准。国际市场是中国以外的全世界,幅员辽阔,⽂化多样,复杂性和多变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现在所做的出海,只是⼀个动作,我们把产品、渠道和推⼴放到海外市场了,然后呢?如何让复杂多元的国际市场客户相信和选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接受我们的价值观才是真正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难度所在。
现在是一个大家口中的“非常差”的时代,但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处于空前的品牌窗口期。大家会开始去考虑去选择自己不那么熟悉的品牌。在过去我洗衣液只用ka,柔顺剂只用金纺。但是现在逛超市,什么都试试,反而变得品牌忠诚度很低。我听无数的老板讲,一面觉得品牌很重要,一面觉得品牌是浪费钱。这要从人的客观消费习惯来说,在满足基础物欲的时候,大家会选择物超所值,营销也会针对凸显性价比。而进入了精神需求层面,大家开始追求质量,讲生活态度。一旦发展成为自我需求,会延伸为,我只买某一个品牌,这才叫占领心智。
如果品牌无法带来销量增长和产品溢价,那品牌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品牌=产品价值+品牌影响度。而品牌影响度就是带来溢价增长的部分。任何品牌的发展都会发生这四个过程。最基础的企业战略和业务定位是一切的接触,企业在一系列行为中去探索市场的可行性。之后进入市场优化阶段,从产品力、品类选择、客户体验上去进行优化。绝大多数企业是在这两个部分无限循环的。从第三层,功能价值+情感价值,才开始进入一个品牌的打造阶段。消费者从买不到东西到必须断舍离,欲望和需求遵循马斯洛需求⾦字塔的轨迹,进阶到了情绪价值消费。从性价比转化为心价,从销售转变到了讲故事,我们需要用更多元的方式和办法,影响消费者,让他觉得你懂他。这一步做完才有所谓的品牌调性、品牌性格。
为什么很多老板觉得品牌无用?因为大多数老板跨越了中间建立品牌性格的过程,直接做了一套视觉。大家想一下,家门口商业里面的负一楼有多少家餐饮?每一家现在都做了很好的vi,但是你记住了没有?如果没记住,那就说明它除了好看之外,毫无记忆点,这就是失败的品牌塑造。再说品牌价值,这四个字本身对我来说是挺虚无缥缈的,我更愿意说它是“差异化”。从单纯的制造到创造,这种差异一定是有未来预判的,能够引领趋势或者制定行业标准的。咱们说白一点,产品一出,就让人想抄你。如果不能,那我觉得就没有做到真正的品牌价值。
我们会在品牌出海中比较关注的几个点:
1、企业要构建自己扎实能打的商业模式,这是所有销售行为的基础。
2、海外流量的碎片化,获客成很高,facebook、instagram每个平台都有点人。品牌是针对他们很好用的⼀副牌,我们大多数的企业都不大会打。这就像我叫张泥泥,在任何网站上冲浪,最后流量都会到我这个人手里,是一样的。
3、本土化营销,这是价值观输出的更高层级挑战。放眼全球,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像我们这么喜欢⼲货,他们会为情感和精神所消费,我们需要好好整理⼀下自己的价值观,否则在多元⽂化中会不被人理解,甚至反感;
我们拿csr举例,欧美市场讲企业社会责任,甚至很多企业把它放在企业战略层。欧美市场会为环境保护、人文关怀、道德供应链而买单。
4、有很多坑,我们自己都发觉不了。原创性的缺乏或者“懒得讲”的习惯,让很多国外消费者一开始就带有这个品牌有“拿来主义”的质疑,再加上一些不假思索的”文化挪用“,让不明所以的出海企业结结实实踩在了外国消费者的雷区上。
“流量至上”是我们的惯用打法,背后甚至可能会牺牲质量和服务,海外用户的获取习惯是完全不同的,以至于有一些中国企业被消费者认为是传销。不明确产品出海还是品牌出海,正在全球化营销的蜜雪冰城、名创优品们的核心支撑是营销能力还是供应链优势?品牌出海我认为一个是出到哪?一个是品牌怎么做?是企业经营和市场营销的语⾔体系,这个语⾔包含⽂字、画⾯、视频、符号、声⾳等,在具体做法上,如何定义我们的价值,如何进行品牌叙事,如何创作品牌故事,如何引发话题,无不归属于这个系统之中,⾔行⼀致,知行合⼀,让人觉得是个好品牌。
最后,有几个问题,我想问问大家:新能源车走向全球是品牌输出、技术输出还是供应链输出?品牌真的出了吗?跨境大卖如何“升级”成为品牌?品牌出海如何解决售后和信任度的问题?在深度的追问之下,打造全球化品牌不再是一个“营销”命题,而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检测。
感谢聆听,期待与大家有更多的交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