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觉得超市不行了,但随着Costco和ALDI进入国内,以及山姆店的快速发展,发现做得好的还是那几个外资品牌。从规模化角度来说,国内胖东来等虽做得极好,但却很难复制到外省地区,而这些外资零售品牌仍可继续全国开店。
比如Costco目前在国内开了5家店,今年还会再开2家。沃尔玛去年完成了全国首批,8城29家大卖场门店的焕新升级,10年间大卖场门店少了很多,但山姆店目前有47家店,未来每年会新开6-7家。ALDI奥乐齐经过测试,重新回归硬折扣店模式,随时会进入快速发展期。
开店数量还看不出品质,比如Costco等仓储会员店都是购地自建,显得速度不够快。不过Costco前年的数据是单店日销400万,每家店年销售15亿元。ALDI奥乐齐300-400平米的店,日销在6.4万元左右。
沃尔玛到去年底,电商渗透率达到了48%,电商销售增长了11%,四季度总销售达到了40亿美元,增长了11.3%,同期国内超市下降了0.4%,这几年沃尔玛的增长一直是两位数,无论哪个数据排在行业前列。
其实并非抬高外资零售品牌,重点是借鉴并用于自身。比如沃尔玛30年前的人均销售是14.8万美元,现在全球员工增加到220万,但人效达到了30万美元,人效其实就是沃尔玛的生产力。试想一下,当前国内零售的租售比已超过1:10,在毛利率继续下降,到家履约成本新增的情况下,没有几个零售商能坚持住。
实际上,10年来国内沃尔玛的大卖场业态关了90家店,大卖场门店还有305家。而从全球来看,沃尔玛10年时间只有一年的营收有所下降,这种60年复利性的稳健增长是很恐怖的。沃尔玛的人效生产力远高于国内同行,极强的成本管控,积极的聚焦服务和稳健的扩张,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所有的降本增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低成本。单纯降低成本实现效率提高,总要通过高投入,实现技术领先到成本领先再到市场份额领先,从而通过规模化实现低成本与低价格。总之,在公平竞争下超市的最终胜出,就是谁的生产力高,就能碾压甚至淘汰生产力低的。
在这点上,大多数超市做的都不理想。最后,零售生产力的本质,是持续的创新、投入和改善,是长期持续的精细化运营,是全体系的系统性低成本,这才是降本。而对提效来说,就是系统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