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跨境电商成为疫情经济放缓下一匹逆流而上的黑马。
那是跨境电商最赚钱的一年,货代可以用“最少的货量赚到最高的利润”。
那一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98万亿,是五年前的10倍!
为适应电商市场需求,海外仓市场随之繁荣。

海外仓起源与发展
不从官方定义上来追溯,单从市场需求来看,海外仓最早源于03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在中国大地上,“留学”就成了人才塑金的方式之一。国外劳动力稀缺,许多商品都只能靠进口,并且可选择性不多。
留学生们察觉这里面有商机,做起了“中国代购”,把“Made In China”商品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人肉”搬到美国销售。
随着国内互联网浪潮崛起,电商平台群雄逐鹿,跨境电商也开始有了雏形。亚马逊、敦煌网、阿里国际站、速卖通等等平台竞相登场,那时候平台物流机制还没有现在这样数字化、系统化的管理。
有卖家都会去外网上找中国留学生,把货暂存到他们的公寓、车库等地方,有时候还会让他们帮忙代发货。
这就是早起的海外仓雏形。
2008年业内第一家跨国电商海外仓开始提供服务;
2010年第一波自建海外仓热潮掀起;
2015年海外仓迎来了第二波建仓热潮,涌现出退换货、滞销处理、金融结汇、VAT、FBA中转、贴换标等大量增值服务;
2017年,海外仓再度创新步伐,出现了更多海外仓模式,如虚拟海外仓、海外仓COD模式、仓中仓等;
商务部在2021年12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海外仓的数量超过2000个,总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相当于2240个标准足球场。
经济低谷与市场乱象
跨境物流做的是两国甚至多国的生意,物流链条长,节点多,法律规范不一、清关流程不一、手续文件不一,加上政治、经济市场的波动,常常会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
妥投率没有哪家货代敢宣传100%的,顶多就是99.99%,剩下的0.01%是留给不可抗力因素的。

有的时候,是真的不可抗力,
有的时候,是“人为的不可抗力”。
局长说的“人为的不可抗力”如低申报、敏感货普货拼柜冲货导致扣柜查验、收美森货走普船、远仓近送、海运低价收货导致资金链不足以维持海外仓仓储费用致使货物无法派送等等。
这些都是市场追逐“低成本”“暴利”带来的恶果。

因为市场需求下降,加息又推高了成本,海外仓和卡车公司开始另辟蹊径,填补亏损。
千合科技物流近期揭示了一起海外仓乱象。
有海外仓把客户的货卖掉赚钱,却告诉客户说货物已经送到亚马逊仓库了,并提供了POD递送证明和ISA。
按理说,这两个东西是亚马逊确认收货的有力证明。
POD上有亚马逊手写签字盖章,表示货物已被签收。
但这其实是一个理想化的程序,经过签收单打印员、司机、亚马逊签收人员、代理等,再拍照传回国内物流商这边,最后到达卖家手中,这个签字和盖章已经非常模糊。
再说了,海外仓和卡车公司手上有那么多真的POD,想伪造张假的真不是难事。
那ISA号(货物入库预约码)又是如何造假的?
其实并非造假,而是“缺斤少两”。
亚马逊通过ISA可以查到所有预约入仓记录,千合科技物流表示问题出在送货环节,ISA显示的是多少个托盘预约入仓,没有显示多少箱。
例如卖家发100箱货,尾端只给你送一半,剩下的就被黑掉,没多久就出现在美国二手市场倒卖。
物流链条长,那个环节缺钱了,操作人都有可能把坏主意打到卖家的货上。

卖家很难知道这些细节,手持POD和ISA就取找亚马逊开Case,亚马逊回复数量不足。如果卖家有买保险,那平台也就理赔了,卖家重新补货,“真凶”逍遥法外。
亿恩网也揭露部分不良海外仓物流公司会把卖家的货物批发零售给当地卖家,然后谎称货物已经发出,可能是快递丢件或者漏扫了,然后让卖家自己打电话给快递。
FedEx、UPS、USPS这些快递大公司,卖家从中国打电话到美国很难打进去,回复效率很慢,丢包就不了了之。
近期货量下降得厉害,许多海外仓账号暴雷,出现倒闭、跑路现象,为减少亏损甚至出现私自变卖货物给收库存的公司,亿恩网提醒各位卖家警惕此现象。
海外仓不直接面对客户,这些货在他们看来只是利益,没有情感上的牵扯和道德上的坚守,不存在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