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23胡润百富榜在成都发布,其中希音(SHEIN)公司创始人许仰天以500亿身价跻身首富之列,一时间让这家全球三大独角兽之一的公司再度挤进人们的视野当中。
在此前,网络上关于希音讨论最多的问题即“希音到底是南京公司还是广州公司”,两派据理力争,谁都有各自的道理,然而这些争论也在今年5月通通偃旗息鼓——
消息显示,希音在南京的大部分核心运营人员资产已经全部转移,一经爆出,彻底给希音总部不在南京这一结论板上钉钉。
那么位于长三副中心,无论区位还是人力资源上都有优势的南京,为什么还会在“希音总部之争”落败呢?
01.
希音的发展之路
在聊到这次的重点前,我们先看一下希音发展的整个过程。
2008年10月希音由许印天在南京创立,当时公司名为南京点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另外还有两位合伙人,其中一位合伙人李鹏成立的女装潮牌 Romwe,通过社交平台和网红合作获得大量热度,这也是第一波吃到网红营销螃蟹的人,而在之后许仰天带着他的团队“悄然离开”做起了婚纱业务。
2012年初,许仰天放弃婚纱业务,开始全力转做跨境女装,定位快时尚。5月,法国站上线,添加珠宝和化妆品产品线,同年希音实现5000万美元的销量。
由于希音早期依赖爆款和红人营销获得粗放式增长,但在2014年这段时间增长却开始变缓,并且在供应端也无法跟上需求,因此,许仰天决定做出变化。
2014年,SHEIN正式收购 Romwe,收购原因正是Romwe在供应链和移动端做出的不菲成绩,也是在这一年,希音的中心开始从南京偏移到了广州区域,最初在广州建立的正是希音的供应链中心,许仰天亲自去广州自建了一支设计团队用于服装打版。
在2015年,希音把广州的供应链中心搬去广东番禺,连同原先跟希音合作的大多数工厂,主要的目标也不难看出,是为了扶持希音自己的OEM代工厂和扩大基层供应商。
此后几年,希音在海外市场开始了疯狂的拓宽发展。
2019年,希音app的国外下载量过亿,年活跃用户超2000万。
2021年5月,希音超过 Amazon,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大的购物 APP.
目前,希音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其在南京、深圳、广州、杭州都设有研发机构,拥有六个物流中心、七个客管中心以及覆盖全球的末梢配送网络。
可这家公司发展到了后期,南京对于它的比重却越来越小。
从媒体报道来看,希音的核心业务部门和大部分员工已经在广州,一些如胡润研究院、新财富等企业富豪榜单,也一直把希音算作广州企业,而在今年5月由红杉资本等资本领投的660亿美元,希音对外融资的主体正是广州公司,另外我们从官方媒体到希音的多篇考察报道来看,希音在国内的核心业务部门也都是在广州番禺运作。
南京,正慢慢淡出希音的发展核心。
02.
撑不住的服装供应链
纵观整个希音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2014年到2015年这段希音发展的重要时间段,许仰天做出了将公司的供应链转移至广州的决定,起初希音的核心运营团队还在南京工作,但随着在广州的业务比重逐渐扩大,公司运营中心自然从南京不断迁移。
供应链拼不过广州,成为了南京落败的因素之一。
而这一点,反应出来正是南京服装业上的薄弱。
从产业上分析,长久以来,电子、化工、钢铁、汽车是南京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而服装、纺织所代表的轻工业则一直都是其短板所在,与这些传统重工业相比,服装最大的挑战在于它是非标准品。
虽然柔性供应链等概念最早是从汽车行业中提出的,但汽车是标准产品,但它的供应链要比汽车更加复杂。
因为服装涉及到的物料会随着季节与流行趋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对于物料储备的要求比汽车高得多。
一个传统服装供应链生产周期30-45天,为保证销售,厂商要提前下单,然而据中金数据显示,希音每天上新2000款,每周上新2万款,每年上新100多万款,这就会要求供货商先小批量试生产多种款式,再来看不同品类的市场反馈,对畅销的产品进行快速补单。
但显然,南京的服装供应链无法满足这些销售需求。
原因也很简单,小批量供货的成本比大规模生产要高得多。
而希音所采用的电商模式将速度提高到了一种新的极致,这也直接导致南京多数服装工厂处理这些订单时质量无法保证,而对于其他公司的订单,由于市场的透明度,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其他企业销售出去,导致生产开发慢,所以只能进行小量的尝试。
最终在价格方面,在和其他服装业大头的城市相比,南京的服装供应商实在缺乏性价比,且在新品推出的速度远不能达到要求,这使得在南京服装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压力非常大。
南京一位服装业内人士表示,他家工厂的大多数订单来自南京的纺织外贸企业,像苏美达、舜天、苏豪、南京市纺等,订单总体需求都不是很多,能够勉强能够工厂维持运营。
我们再放眼到南京整体的制造业上,由于受产业调整、疫情、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即便是钢铁、汽车这样的支柱产业,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直接导致南京在2021至2022年,经济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上半年增速也仅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
原本就弱势的南京服装业,不禁雪上加了层霜。
有意思的是,与南京服装制造业的捉襟见肘相比,广州在这方面则占尽优势。
据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统计,仅在番禺就有500多家企业专门给希音供货,这些供应链企业主要集中在番禺南村镇、大石镇等区域,南村镇也被戏称为“希音村”,而整个番禺聚集了约4万家服装企业。
人比人,果然能气死人。
03.
想想上海为什么没留住马云
如果说供应链方面是南京无法忽视的短板,那么在大型民营企业的运营环境方面,南京显然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以南京百强企业榜单为例,民营企业数量为30家,另有21家为三资企业及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数量则达到49家。
南京十强企业中,仅有3家民营企业,而在2022年江苏民企25强的榜单中,南京仅有一家南京钢铁入围。
其中原由一方面是因为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省会中心的地位,使得南京保留了大量的国营企业,这些国企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而另一方面,南京民营企业这几年频繁地在爆雷。
去年5月,两度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首的苏宁易购被曝因连续三年亏损,更名为“ST易购”,总负债高达1397.0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1.83%。其中短期借款合计364.65亿元,另有328.93亿元应付款项已逾期未支付。
同样是南京知名民营企业的丰盛集团,被报道总负债435.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88%。仅2018年上半年6个月时间,丰盛集团短期借款达到97.12亿元,该集团半年的流动负债为313.31亿元,占到债务总额的72%。
曾经和河南双汇并称中国肉类市场的两大垄断性企业的雨润,2015年创始人祝义才被检查机关监管,雨润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央商场和雨润食品先后停牌,2020年进入破产重整流程,此前近百家银行、信托公司及企业债权人申报债权逾700亿元…..
要说这些民企的落寞主要原因,这些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和扎扎实实做事的决心。
总体来说,希音作为一家海外电商企业,其所有决策全部针对的是国外用户,在国内甚至还没有经行过任何宣发营销,它的网络主页至今为止只有一种语言:英语,所以不难看出,其运营核心团队安排在广州自然还有公司调度上的优势。
而南京在多方面的因素作用下,只能成为希音心目中的的第二线城市。
说到这里,让人不由地想起数年前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发出的那句著名的“马云之问”:为什么上海留不住马云?
上海随后掀起的对民营经济发展土壤的反思热潮,使马云被“放大”为检验上海投资环境的“试金石”。不过,民营经济发展土壤的不足只是上海留不住马云的客观因素。被很多人忽视的是,马云当年撤离上海,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投资失当。
2000年3月10日,也就是阿里巴巴网站创办1周年之即,阿里巴巴中国总部正式落户上海,坐落在上海最豪华的写字楼——位于淮海中路的中环广场;杭州“降格”为研发中心。而受当时纳斯达克股灾影响,中国互联网寒冬在那几年初现端倪;阿里巴巴海外扩张战略受挫,风险投资烧掉大半,发展方向和主打产品不清,销售收入几乎为零。在此之下,马云的全球化布局显得大而无当。事实上,“嗅”出互联网的“寒气”的马云接下来要用一年多时间,凭借裁员和精打细算才涉险过关。
从上海撤回杭州,马云显然试图通过此举降低运营成本。他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一是杭州人力资源成本低;二是浙江省政府给阿里巴巴很多政策扶持。
马云说的一句话显然也给能今天的南京一些启示:
在上海我们是500个孩子中的1个,在杭州我们是唯一的孩子,所以至少我们在杭州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上海比较喜欢跨国公司、500强。如果是民营企业刚刚开始创业,最好别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