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几年,疫情红利期促使“野蛮生长”成为跨境电商行业的主基调,但如今随着形势变迁,这趟“野蛮生长”的列车已经抵达终点,身为旅客的跨境卖家们已然到了必须换乘名为“有序发展”的列车继续向前的时刻。
而面对平台监管的收紧和行业竞争的加剧,跨境卖家们不仅要时刻关注政策的变更,也要谨防以往埋下的运营隐雷突然爆发。
日前,AMZ123了解到,不少卖家就因过往操作遭到了亚马逊的秋后算账。

AMZ123获悉,近段时间,有卖家在论坛上爆料,其账号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遭到了亚马逊的封停,经咨询服务商,得到了亚马逊推出“禁止翻新链接新规”的回复。
而从其收到的邮件来看,亚马逊表示之所以会停用该卖家账户,是因为发现该卖家将某个ASIN更改为与当前ASIN对应的商品不符的其他ASIN。
这样看来,此次该卖家被封号的原因确实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此前翻新链接的操作。

因翻新链接的操作在亚马逊中较为常见,该贴发出后也引起了诸多卖家的关注。
不少卖家纷纷表示,翻新链接在亚马逊上一直都属于违规操作,与其说是亚马逊推出的新规,倒不如说是临近旺季,亚马逊再度收紧了对这类操作的审查,秋后算账。
还有卖家提到,10月以来,因之前曾翻新过的几条链接遭到亚马逊封号的情况频出:
“我的也是上架没品牌,品牌注册下来后,改有备案的品牌名被关店了。”
“修改分类一直报错,找服务商翻新了一下链接,结果没几天就收到封店邮件了。”
综合卖家们的反馈,近期被封停的账号似乎多是由于跨品牌翻新导致,因此有卖家认为,此次风波亚马逊旨在审核真实性,若相关材料真实,要进行申诉并不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AMZ123了解到,所谓的翻新链接,指的是将现有的链接转变成全新的链接,让旧产品可以享受新品专属的流量,以及在产品被下架后,无需移库存就可以继续销售。
据此,有资深卖家分析,翻新操作其实是一种利用亚马逊衔接bug和客服漏洞,来让亚马逊系统产生错误识别,然后诱导客服根据错误的识别来进行卖家想要的翻新,因此这与刷评相似,虽然有着诸多好处,但都是被亚马逊所禁止的违规操作。
现如今,跨境电商行业正处于从野蛮生长过渡到有序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对于亚马逊卖家而言,唯有合规,方能长久。
日前,为强化合规运营,除翻新操作外,针对跨境售假、刷单行为,亚马逊同样再度重拳出击。

AMZ123获悉,10月24日,亚马逊公布了打击跨境电商不良行为者的最新进展:数名为亚马逊卖家提供“刷单炒信”服务或从事“跨境售假”的不良行为者在中国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据亚马逊披露,在福建省厦门市法院审理的“刷单炒信”案件中,两名被告人利用第三方信息平台以群发广告等方式招揽“客户”,并向其“客户”提供刷单服务以牟利。
具体刷单流程为:被告通过自己注册的买家账号对其“客户”指定的亚马逊上的商品作出好评或差评,从而提升指定商品在亚马逊商城的排名或降低竞争对手的商品排名。
目前,厦门市法院已对这两名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
亚马逊强调,这是平台配合执法机关打击“刷单炒信”相关案件中又一起被告人被中国法院判以刑事处罚的案件。
截至目前,AMZ123暂未在其他公开渠道获得上述案件的消息。不过据业内人士观察,这并非国内“刷单入刑”的首例。
2017 年,杭州市余杭区法院一审就曾宣判以刷单牟利的被告人李某犯非法经营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90 万元。今年2月,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也曾审结一起为网络电商提供刷单、刷好评服务的案件,其中11名被告人犯虚假广告罪获刑罚。同时,亚马逊还公布,在福建省莆田市法院审理的“跨境售假”案件中,被告人在亚马逊商城中销售假冒“Prada”等多个知名奢侈品品牌注册商标的商品,以牟取暴利。该被告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十八万元,涉案假冒产品将全部被销毁。
由此来看,现如今虚假评论、售卖假货等行为已然成为亚马逊不可触犯的平台合规底线,若仍有不良行为者一意孤行,不仅要面临“封号重锤”,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AMZ123了解到,截至9月底,今年亚马逊在中国配合各地执法部门共采取了逾70次执法行动,执法机构抓获了近600名不良行为者,其所涉违法犯罪行为包括跨境制售假、刷单炒信、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和公司营业执照以及注册亚马逊卖家账户、假冒亚马逊名义实施诈骗等不同类型。
AMZ123也在这里提醒卖家们,基于合规运营逻辑,做好产品的品控把关,才是在亚马逊上长久经营的成功之道。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