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日本发动机全球领先,我国到现在还不能完全仿制,问题到底出在了哪?日本媒体近期放出豪言,就是给中国50年的时间也造不出日本的发动机!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至今在我国的修车师傅那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的时候有一家汽车维修店接到了一个单子,一位小伙开着他的雷克萨斯上门修车。雷克萨斯算是日本汽车里的高端品牌,这辆车一出现,街坊邻居都赶了过来,那个时候这种高端的日本车在我国很少。车主也是不懂,发动机有点小毛病就敢到本土维修店来修。维修店里的老师傅觉得新奇,把这辆雷克萨斯给拆了,在拆车的过程中汽修店的老板对日本的发动机赞不绝口,零件严丝合缝的,这辆雷克萨斯的主要问题是发动机进气口的一个闭气环发生了偏移。在调整好闭气环后,维修店的老板开始组装,可是怎么也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有一个小齿轮怎么也安装不上。这让汽修店的老板大为费解,发动机他拆了不下1000台,没见过这样的,拆可以,装不行。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雷克萨斯的发动机有一个部分是在零下15摄氏度的恒温车间里组装的,常温下根本装不上去。在零摄氏度以下组装零部件,可以让发动机在常温时零件贴合更加紧密,整个发动机更加的省油。以我们现在的实力可以完全的复制日本人生产的发动机吗?答案让人悲观,日本的发动机我们还是复刻不了,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日本在发动机上有许多专利储备,从2010年到2023年,日本总共申请了73248个关于发动机的专利,日本人恨不得把发动机上的螺丝钉也申请一个专利。这么多的专利就形成了一个专利壁垒,目前我们很难跨过这个壁垒,哪怕生产出一模一样的发动机也不能拿出来售卖,国内没有哪个企业愿意这样做。其次,日本发动机的材料难以获取,日本在材料上掌握的技术比中国要多出不少,就拿钢来说,我国整个河北省的钢铁产业都比不上日本的神户一家钢铁公司。这家公司产出的钢铁性能纸面数据吊打中国各大钢厂,我们的研发人员想破脑袋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生产出这么优秀的钢材的。材料不过关发动机就造不好,哪怕外表一模一样,使用寿命和结构强度也要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复刻不出日本发动机的一个关键原因。最后,日本有一大批怀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这些工人都是由家族传承的,父亲在丰田上班,儿子也会在丰田上班。父亲专门负责打某颗螺丝,儿子接手后做的也是这样的工作,真正的是把专业刻进了DNA里。如果某个螺丝打错了,损伤了汽车制造厂的名誉,这些工人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剖腹自杀。这真不是开玩笑,今年日本温泉店的老板不就因为一年只换两次水而自杀了吗?可以这么说,日本发动机上的每个螺丝钉都是由日本产业工人的信誉来担保的。所以一直以来日本都是世界上汽车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日本人一点也不自满,不像国内的很多车企取得了一点成绩就要大肆宣传,2022年中国制造了1379万辆汽车,有些人就开始骄傲自满了。日本生产了700多万辆汽车,他们还是非常谦虚的。今年日本某车企又从五菱宏光那里买了mini,要学习我们的电动车技术,谦虚善于学习对手也是日本车企的一个优点。我们的汽车发动机能够赶超日本吗?从目前来看是没有这种可能,日本的专家说给中国50年都造不出日本的汽车发动机,这个说法其实很保守,给我们500年我们也造不出来啊,因为我们已经开始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了。现在国内主要的几个知名车企,已经把研发重心放在了电池、电动机和控制器上,至于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已经没有多少人再研发了。吉利、长安这些车企使用的基本都是欧洲的发动机技术。就拿吉利来说,它并购了很多外国的车企,特别是沃尔沃这家公司,它们的发动机和汽车底盘技术在欧洲是数一数二的。吉利通过并购拿到技术后,把这些技术移植到了国产车上,这种做法虽然省心,但是会削弱自身的研发能力。好在我国还有比亚迪这样的车企,在不遗余力的研发电动车。就算汽油发动机落后于日本,我们也可以接受,因为我们掌握着汽车行业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