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 11 月 7th, 2025

2022年9月,拼多多凭借在国内验证过的经验和打法推出多多跨境,一头闯进海外市场,希望复制其在国内的成功模式。而事实证明,在全球通胀的大环境下,商品的高性价诱惑,足以吸引外国消费者。因此,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多多跨境得到了快速的扩张。数据分析平台Data.ai 数据显示,到2023年7月,多多跨境旗下平台Temu 全球 MAU 已达到1.07 亿人,美国 MAU已达到 5400 万人。

用户的高速增长的同时,多多跨境也为国内外贸企业带来拓展海外市场的新机遇。在广东、浙江等百余个制造业产业带,多多跨境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与全国外贸产业带的商家们一同成长,深耕细作,不断向外开拓,开启商品出海的新思路。

把滞销货卖成海外爆款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在广州海珠区,近5000个商家、工厂汇聚于此,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服装产业带。如今,这里正通过多多跨境电商平台,述说着全新的中国外贸故事。

来自湖北的蔡奋军,已经在海珠区康乐村里经营了十多年的服装生意。从一个打工人,成为了一家有七八十个工人服装加工厂的老板。

从刚开始做生意,蔡奋军就在做外贸,但传统外贸利润一直很底。蔡奋军回忆说, “当时一个国外客户带了20个版样过来,给到当地的10个老板,一家2个版,然后大家分别报价,报得最低就给你做。”

利润本身不高,加上回款周期长,还容易跑单,从2015年以后,蔡奋军就不再做传统外贸订单。2017年开始,蔡奋军试着向跨境电商平台转型,“但是因为我是做生产出身的,可能对电商运营没那么上手,最终也没有能做起来。”

转机出现在去年底,受多种原因影响,蔡奋军的库房积压了45万件女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把商品推上了多多跨境。让他没想到的是,滞销货在海外成了爆款货,并一直热销到现在。

“多多跨境的优势在于为商家提供跨境运营、仓储、物流以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务,弥补了我们工厂的劣势,我们只管专心生产设计,按需上品、按时发货就行了。”蔡奋军认为,多多跨境帮他们规避了客户“跑单”风险,让商家在海外卖东西变得更简单了。

对于这一点,在海珠做服装生意的另一位湖北人江波也有同感。去年10月,江波在多多跨境上开了店铺,销量从一天1单开始节节攀升,现在达到了日销8000单,占据整个工厂产能的80%。

江波表示,与传统外贸和跨境不同,多多跨境可以直达消费者,实时洞悉消费变化。同时,平台的买手也会定期向商家反馈热销款式,通过反向定制的模式实时上新,可以大幅降低试错成本,提高工厂利润。

蔡奋军、江波生产的服装能够在海外热销,得益于多多跨境推出的“全托管”模式。为了更好服务企业和商家,多多跨境对出海商家提供全方位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国内仓储、跨境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为制造企业打通“全链路”的跨境通道。商家只需将货交到指定仓库,网站引流、跨境物流、法律服务等均由平台负责,解决了商家不熟悉海外市场的痛点。

拼多多还将国内的“拼购”经验推广到了全球市场,通过高订单、短爆发的“拼购”模式,帮助厂商在快速消化产能的同时,又能依靠爆款赢得海外用户。而多多跨境的回款账期很短,也让商家资金流转问题得到解决,可以把小生意做得更大。

通过多多跨境的助力,蔡奋军、江波等商家发现了外贸新蓝海,广州海珠服装产业换发了新的生机,这也是多多跨境助力国内商家高质量出海的一个缩影。

帮“代工厂”转型做品牌

实际上,去年9月启动至今,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多跨境以全新模式,助力中国制造业直连海外消费者,拓宽中国制造业出口渠道。截止目前,多多跨境深入广东、浙江、山东、安徽等地的百余个制造业产业带,推动优质制造产品进入了北美、澳洲、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让更多中小外贸企业“轻松”拥抱国际大市场。

多多跨境电商还为出海企业提供了一体化的出海解决方案,包括语言文化、产品标准、知产服务、法律援助、贸易仲裁等,维护中国制造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在平台的推动和支持下,不仅让很多商家有了更多订单,也让很多商家有了创造自主品牌的“野心”。

在外贸工厂聚集地浙江,很多企业正通过多多跨境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需求,重点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有的放矢的发展自主品牌。

谭国华在浙江金华经营着一家保温杯企业,年产量超过800万个,但主要业务是给大品牌做代工。“现在贴牌生产的利润空间持续下降,处于产业链前端生产企业的话语权很低”,为了让企业继续往前走,2022年下半年,谭国华确定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发展方向。

对于自身的优劣势,谭国华看得很清晰:拥有成熟的供应链、生产经验及品控能力,能够稳定地提供产能;但在销售推广、品牌运营等方面,不如市场上的贸易商。

恰好当时多多跨境平台上线,谭国华便开始在平台上全力推广自营品牌。让谭国华欣喜的是,自己的保温杯品牌受到了海外消费者的欢迎,日销量在3000到4000单,毛利率也从过去的5-10%提升到15%-20%,企业生产转型初见成效。

现在,谭国华正忙着生产圣诞主题的保温杯,这是平台给出的建议,“我们会围绕圣诞生产一些非常漂亮的杯子,放到平台上销售”。谭国华介绍说,这些信息以前都要靠运营人员自己去收集、判断,工作量很大。

谭国华还透露,目前企业四成左右的产品放在多多跨境上销售,效益反馈很快。他希望继续与多多跨境加强合作,生产更多受海外市场欢迎的产品。“也希望多多跨境在海外越做越好,多建几个海外仓,让我们订单越来越多”。

在浙江台州临海,眼镜商家金炜烽去年开始给多多跨境供货,现在日销量已经超过了8000单。更重要的是,在买手让他关注品牌的建议下,金炜烽连续将两个原创品牌推向市场。因为提高了品质和包装,商品售价和利润提升了将近50%。金炜烽表示,没有品牌的产品,只能逐渐陷入价格“内卷”,进而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成本区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从关注销量到重视自主品牌,万千中国中小制造企业正在向全球市场要话语权。而这背后,得益于以多多跨境为代表的中国跨境电商在全球市场的勇敢探索。跨境电商正在成为我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中国制造突破传统的代工模式,走出一条崭新的出海道路。

与“中国制造”共闯出海“新路子”

值得关注的是,在外贸新格局下,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引擎。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中提到,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支持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鼓励各地方结合产业和禀赋优势,创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带动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

“跨境电商+产业带”,是新业态和优质供应链的有力结合,将创造出强大的叠加效应。而多多跨境正是尝试用“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帮助产业带企业开拓更广泛的销售渠道,拓展C端和B端更多元的业务模式,以及通过与终端客户的对接,帮助产业带企业逐步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真正打造国际化品牌。

多多跨境等跨境电商的崛起,已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带来利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1.1 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9.9%,显著领先整体外贸增速。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面临日益加剧的海外竞争,国内跨境电商企业也需要通过补全自身商业链条、开拓新模式,以不断强化竞争壁垒。

拼多多联席CEO赵佳臻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拼多多未来仍将坚定不移地继续重投实体供应链建设,稳链强链、补链延链,让更多工业、农业产业带跑出扎根本地的领头羊,带领当地产业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并将通过精进技术,提升供需两端“产销直连”的质量与效率,带动制造业全链条数字化协同升级,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走向全球。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