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 11 月 4th, 2025

8月31日,百度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文心一言正式向公众开放服务,这也意味着该应用已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成为国内首个合规上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

用户已可在应用商店下载“文心一言APP”或登陆“文心一言官网”(https://yiyan.baidu.com)体验。据悉,百度还将开放一批经过全新重构的AI原生应用,让用户充分体验生成式AI的理解、生成、逻辑、记忆四大核心能力。百度全新一代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正式向公众开放,同时开放的还包括国内首款AI原生对话应用“文心一言APP”,以及具备全新生成式AI能力的百度搜索“AI伙伴”。数据统计显示,文心一言开放首日,百度搜索有超3亿次需求由生成式智能引擎解决;百度搜索“AI伙伴”当日访问用户数突破400万。

访谈 x 人物|「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三毛离开30年,她的文字依旧为人带来力量

45 年前,《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当时没有网络,书却以爆炸性的方式被疯狂传阅,人人都被书里描绘的奇风异俗迷住了双眼,一位穿着沙漠飘逸白袍、住在神秘世界尽头,名叫「三毛」的女子,从此乘着文字的风,翩翩来到我们眼前。

本名陈平的三毛,一生大风大浪,见证过最宽广美丽的风景,也匍匐过最幽深黑暗的低谷,自她离世已经三十年过去,她的文字却不随时光失了颜色,反而被一再阅读而历久弥新,证明三毛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是异国风情。

三十年后,我们依旧在读三毛

她穿着一条牛仔裤,脚上踩一双球鞋,有时她席地而坐,有时她思索远望,袋子里有书、相机、笔记本,或许还有没抽完的香烟,纵情任性,潇洒自在的身影,成了流浪心灵向往的模样。

三毛的旅程在五十几年前开始。1967 年,24 岁的她,从台北飞往西班牙马德里求学,而后数十年间,她的足迹陆续遍布了西属撒哈拉、奈及利亚、加纳利群岛与中南美洲各地,她将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又一本畅销书。

在当时,三毛的行为或许十分大胆,但到了年轻一代,出国旅游已是家常便饭,再加上网路盛行,人人都能成为「旅游作家」。然而,即便如此,三毛的作品放到现在来看,依然独树一格、隽永出众。

三毛的家人陈素珍女士说,她认为对于年长的一代,三毛代表的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去实行他人所不敢行的勇者;而对于年轻的一代,三毛更成了追求自由、勇敢做自己的榜样。

三毛给人的形象,是光明灿烂、无拘无束的,但她年轻时,其实曾经历过长达七年的自我封闭,强烈的自卑感与对外界的莫名恐惧,使三毛成了一个足不出户的孤独少女,长大后回想当年,她说完全记不起那个时候的自己都穿什么鞋,因为对一个没有路的人来说,鞋子已经丧失了意义。

后来,三毛是因为与顾福生等画家学画,从艺术与文学中发现了与自己相像的灵魂,才渐渐从孤独绝境之中走了出来。艺术拯救了三毛,她却自认不是个好画家,但为了不负恩师,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活成一幅活动的画,穷尽一生尽可能去画好。

三毛的人生,最后的确成为一场精彩动人的自我创造,尽情挥洒、突破框架,一笔一画,都为我们展现了看待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三毛:

「学校可以滚出来,书却不能不念的。」

三毛的大姐陈田心回忆小时候的三毛,就是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小孩。

她记起有一回,她和三毛一起去荡秋千,茫茫土地上没有其他大人,夕阳即将在远方地平线落下,风在耳边呼呼地吹,她害怕得想要回家,三毛却仍自顾自在秋千上越荡越高、越荡越高,好不容易下来了,大姐松了口气,以为终于可以回去了,没想到三毛竟然又半路停在墓地,捡石头玩泥土,好奇着「为什么人死了要埋在这里?」这样非常不「小孩」的问题。

陈大姐说,三毛从小就与众不同,心思特别敏锐,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对「美」也很有主见,「13、14 岁的时候,我和三毛有好多衣服都是她自己画了之后,再拿去给附近的林妈妈做的。」

这样的性格,或许与三毛对阅读的热爱有关。

三毛小时候住在南京,1948 年才举家搬来台北。三毛老家有一间藏书丰富的图书室,窗外是轻轻摇曳的梧桐树,她常常一个人到那裡,翻阅一本又一本文学名著,年少的生活虽然单纯,却因为经历了书中千姿百态的人生,内心世界因而悄悄扩大。

然而,喜欢读书却不代表适合在学校念书,三毛年纪轻轻就有过几次「冲撞体制」的经验。

有一次,老师要大家写「我的志愿」,三毛写希望将来可以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原因是「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在大街小巷边工作边玩耍,自由自在如天空飞鸟」,当时老师读了勃然大怒,怒斥她要拾破烂就不用读书了,现在就可以滚出去,最后三毛只好无奈写下:「长大要做医生,拯救天下万民。」

又有一次,三毛被数学老师污蔑考试作弊,甚至当着全班的面,拿毛笔沾墨汁,在她脸上画了两个黑黑的大圈,嘲笑说要「给她吃鸭蛋」。这件事使三毛对学校产生厌恶,开始思考人为什么要逼自己做明明不爱的事情,而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自己又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这样的问题,三毛国中时就反反覆覆问了自己,而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

三毛说,「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教育与社会的僵化,困不住少女渴望自由的心。被数学老师当众羞辱后,三毛开始间断逃学,后来甚至直接休学。父母很担心,要她做一个面对现实的人,三毛的看法却刚好相反,「面对自己内心不喜欢的事,才应该叫不现实。」

三毛的弟弟陈杰说起当年「小姐姐」的逃学记,认为父母给了她很宽广的空间:「我们的父母不行打骂教育,彼此之间也从不吵架。虽然做父母的还是有烦恼,但他们对孩子都是因材施教、安安静静地无形支持。」

虽然离开了学校,三毛却从未停止过阅读与学习。经历了半生哀乐,大世界走过一遭后,回忆往事,三毛坦荡表示:「学校可以滚出来,书却不能不念的。」

☁️

 在荒凉的世界尽头,学会丰盛的爱

三毛热爱阅读,但她不是住在象牙塔里的人,她曾说,「生活比梦更来得浪漫」,她的人生智慧,是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一步一脚印里,扎扎实实得来的。

西属撒哈拉生活的经验,使三毛写出《撒哈拉的故事》这本脍炙人口的作品,许多人误以为她的旅外生活和书一样日日精彩,但现实是,在那些被书写被看见的亮点之外,更多的,是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黄沙,以及不为人知的苦难与艰辛。

三毛为了「前世的哀愁」来到沙漠,很快就发现现实不容许她浪漫,远离了亲朋好友与都市文明,在这里,三毛承受的是沙漠折人的日夜温差、语言不通带来的心灵孤立,以及落后地区生活的种种不便。当时,丈夫荷西为了养家活口,也常常加班不在家,留三毛一个人日日夜夜独自面对整片沙漠的孤寂。

然而,三毛却在这样荒凉的世界尽头,体会到了涌泉般丰盛的「爱」。

「呼啸长空的风 捲去了不回的路

大地就这么交出了它的秘密

那时 沙漠便不再只是沙漠

沙漠化为一口水井

井裡面 一双水的眼睛

盪出一抹微笑」──《沙漠》三毛作词

三毛的朋友三教九流,有西班牙的外交人员,有一无所有的奴隶,有平凡可爱的沙漠居民,也有叱吒一方的游击队领袖。三毛曾说,「社会上,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在我,只有人格的高尚与否,而没有工作的贵贱。」而这份仁慈与接纳,就来自她心中不分彼此的爱。

这份爱从何而来?

在文明世界裡,生活越是复杂拥挤,人心越是淡漠疏离,但到了沙漠这样天高地阔的地方,人的渺小被衬托了出来,每一个再小的相遇都是天大的缘分,再微不足道的草木也蕴含着莫大的感动,人于是学会跨出自我,去欣赏与珍惜自己以外的世界。

三毛在沙漠里写下:「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 那一只只与我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的吹散,漠然的忘记?」

三毛爱自己,更爱别人,她对人更怀有一种悲悯,在了无人烟的沙漠公路上,看见徒步行走的人,无论是男是女,牵着羊还是扛着脚踏车,车外是晴空万里还是沙尘风暴,都忍不住停下车来,顺便载人一程。看见广袤大地上,那一张张因为快乐而露出的笑脸,那一双双出于感激而握得紧紧的手,三毛体会到「善」连结人心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有爱,即便身在世界最贫瘠的土地上,都不感到孤单。

三毛说,「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这句话的深意,贯穿在三毛所有的作品里,她向我们展示了,心中有爱,无论身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能活出最美丽的风景。

无心插柳,无愧于心:

「我绝对不为写作而去创造生活。」

过去,很多人质疑过三毛作品的杜撰成份,谈及此事,陈田心大姐说,「有一次我问她,写作是可以虚构的,为什么不去杜撰看看呢?她想了半分钟后跟我说,『我没有那个功力,我只会写自己看见的、心看见的。』有人说三毛虚构、做作,但三毛根本就是做她自己,她不要物质不要名利,她是自然而然成为了三毛。」而三毛自己也曾表示,她书写生活,但她绝对不会为了写作而去创造生活。

三毛对他人对世界的真诚热爱,使她无心插柳活出一片枝繁叶茂,他人用自我中心的狭窄投射去看三毛,好一点的会形容她是谜样女子、与众不同,坏一点的会说她疯疯癫癫、矫揉造作。

好在别人如何看三毛,她自己根本不在意,她听从心之所向行走世间,不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却活得比谁都还诚实。

她不说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但她打从心底相信「做自己」的重要。荷西与三毛结婚前,三毛曾警告过他,说她婚后依然「我行我素」,荷西回她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婚后,两人也不称呼彼此为「另一半」,依旧是独立个体,用刀来劈不是两半,而是四块。夫妻生活中,三毛主内,荷西主外,但他们并不计较所谓男女角色分配,只是自然而然地根据环境发挥所长,为彼此尽力付出,互相尊重。

三毛也不说自己是「环境保育人士」,但她对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欣赏,却使她自然而然地珍重一草一木。小时候三毛的「拾荒梦」并未被作文老师骂醒,长大后的她,依旧喜欢到处捡拾赏玩「垃圾」,甚至因此把寒酸空洞的沙漠小屋,打造成当地独一无二的模范之家。家里焕然一变,人人啧啧称奇,美到房东甚至跑来说要涨房租(结果被三毛赶出去)。

她说:「垃圾虽是一样的垃圾,可是因为面对它的人在经验和艺术的修养上不同,它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回报。」虽说是「拾荒」,其中却包含了慧眼独具、点石成金的功力,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再利用。

无论是三毛的女权意识、环保意识还是文章作品,都不是先贴了标签、设下目标后才去照表操课。三毛常说,自己不是一个有大道理的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

无心插柳,正因如此,才无愧于心。 

☁️

 人前的风光,人后的孤独

然而,众人眼前的三毛风风光光,转过身来的她,却独自承受着生命之重。

三毛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或许就是荷西的意外丧生。三毛与荷西在马德里的圣诞时节相识,当时荷西还只是个高三生,却对三毛迷恋不已。他希望三毛能等他六年,等他读完大学、当完兵后就在一起。当时三毛只当他是小弟弟,并未认真看待,没想到六年之后,两人于马德里重逢,昔日的少年如今长成了大胡子男人,「六年之约」,两人刚刚好好地碰上了,从此这条路上有了彼此。

荷西与三毛,互相扶持走过生生死死,经历了荒漠艰难的生活,逃过西属撒哈拉的暴乱,更一起体会了平凡夫妻的人生苦乐。荷西曾经失业,有好长一段时间,两人看著日渐减少的存款,只能战战兢兢地省吃俭用,什么小确幸小奢华,都是不用想的事情。有一天,两人去超市买些简单食物,没想到出来时,荷西不知何时去买了几朵百合要送给三毛。一时间,三毛理智线断,把花拍落地面,大骂荷西什么时候了还乱花钱,气冲冲就转身跑走。才跑没几步就后悔了,三毛转头,看见荷西默默弯下腰把地上的百合捡起来,她赶快衝上去抱著他道歉,那一刻,她看见荷西的眼眶红了。

虽然只是零零落落的一小束花,但那依然是荷西对三毛的爱情。

三毛身体不好,一直以为自己会是两人先走的那一个,没想到,荷西 1979 年在潜水时意外丧生,打捞起来时已经是冷冰冰的尸体。三毛受到严重打击,精神濒临崩溃,要不是当时三毛父母恰巧在西班牙扶持陪伴,否则不知是否会发生另一桩悲剧。

荷西死后四年,三毛买了满满五大桶的百合去上坟,看著坟上遍布的鲜花,就看见当年丈夫弯腰拾花的画面,心口隐隐发疼。而后来每当三毛经过卖百合花的小摊子,也总是看到发呆。

心魔的纠缠:

「你逃进了四面墙里,又如何逃开你的心?」

许多人认为,三毛 1991 年自杀,是因为走不过失去荷西的伤痛。

然而,现实或许并非如此绝对,就像一个「果」往往不只源于单一个「因」。

弟弟陈杰回忆,「小姐姐」成名后背负了很大的压力,而三毛的姪女黄齐芸也谈起一件往事:「有一次她带我去她的演讲,结束后我们坐在车里,外面满满的都是人,有的人开始不断拍打窗户,疯狂地叫着三毛,那一瞬间,真的有种置身危险的感觉。」

三毛在《讲义》上与读者书信往返,许多人和她倾诉烦恼,主题各式各样,例如迷失方向、家庭问题、老公外遇、自杀倾向等。有一次,一位读者来信说自己极度忧郁,完全不敢面对外面世界,只好把自己关起来。三毛在裡面看见了自己年少的影子,她回信说:「你逃进了四面墙里,又如何逃开你的心?」

讽刺的是,三毛在宽广世界绕了一圈,为无数人点亮明灯,回到台湾后,却再一次将自己关入四方的墙内,与心魔独自困斗。

家人开始注意到三毛变了,弟弟陈杰回忆,三毛当时住在南京东路的公寓,常常把自己关在里面不出来,「我太太拿中饭去给她吃,怎么按铃她都不开门,有时候我去了她会开,但打开门的时候,我看到她整个人是泪流满面的。」我问起当时三毛的其他变化,陈先生感叹,「就是会有很多的负面想法….. 哎,这就别讲了吧!」

然而,三毛对于精神疾病的想法是很「进步」的,她小时候就看过心理医师,也不认为精神疾病是什么羞耻的事情,面对自杀倾向的读者来信,她也总会问对方「身体好不好」,明白身心一体的道理,也曾如此鼓励读者:「你有勇气死,难道没有勇气活?」

谈起小时候被数学老师当众羞辱,而后休学并进入自我封闭的时期,她说:「回想起来,少年时代突然的病态自有它的远因,而一场数学老师的体罚,才惊天动地的将生命凝固成那个样子。」

真正读过三毛书的人,就会知道她不如外界想得那般天马行空,她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理性的人。但面对蛮不讲理的心魔,理性与才智也有其极限。1991 年 1 月 4 日清晨,三毛在医院用一条丝袜上吊自尽,死时身边没有其他人,身后也没有留下遗书,48 年的流浪生涯自此划下结局。最终,三毛还是抛下了这个她所热爱、既华丽又苍凉的世界,如一缕沙漠青烟,化入茫茫大荒之中。

「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红楼梦》

三毛选择了怎么活,也选择了怎么走,至于箇中原因,身为外人的我们或许不必深究,因为她一生所相信的,所热爱的,所拥抱的,早就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书里,留给了我们。

☁️

 没有人会真正孤独地死去

三十年了,我们依旧阅读三毛。不只为那些惊心动魄的异国故事,更为她用文字用生命去传达的人生智慧。

前年五月,在三毛逝世将近 29 年后,三毛的几位家人飞去了西班牙,头一次与荷西的家人见到了面。他们说,碰面的那一刻全身爬满鸡皮疙瘩,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那份感动的力度依旧强烈。

三毛说,没有人会孤独的死去,「即使失去了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一日不死,那人就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共存。」爱的力量超越死亡,透过文字或其他方式,在人们的回忆中生生不息。

三毛走了,她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和荷西的家人通起信来,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不知道去年妇女节她被 Google 选做华人妇女代表,不知道她与荷西生活过的地方如今成了纪念地点,不知道西班牙有人为她拍了一部电影,也不知道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还怀念与记忆着她。

但这或许都不重要吧。三毛若是知道自己的故事,仍鼓励著人们勇敢活出自我,或许内心就很欣慰了。

本篇图片来源 ©黄陈田心女士、陈圣先生、陈杰先生 经皇冠文化集团授权

特别推荐2021年必需要看的好书《三毛逝世 30 周年纪念版》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

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有别于二十周年的彩色版书封,三十周年邀请「雾室」进行书封设计,希望利用牛皮纸张印白,让这层白并非单纯的白,而是在白中透出温暖的底色,搭配牛皮书腰整体带出沙漠的色系印象,让读者每一本书在阅读过程中触摸到温暖有质地的纸张。三毛逝世 30 周年纪念版,共有四本作品:《把快乐当传染病》、《稻草人的微笑》、《快乐闹学去》、《心里的梦田》。

以上内容来自于若果创意

欲看更多有趣创意请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

点个“在看”不失联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