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 1 月 7th, 2025

不久之前,青石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东南亚网友因为韩剧和中剧在外网上吵翻了天。

这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的起因是,有人在社交平台发表了一个帖子:

“为了看韩剧我们取消了约会。”

言下之意是,大家现在为了看韩剧减少了见面,话里话外透露着对韩剧的欣赏。

很多网友看到之后,都在评论中推荐自己喜欢的韩剧。

这时,就有网友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韩剧总是比(自己国家的)国产剧、日剧、中剧制作优良。

看到这里,很多中剧的爱好者纷纷站出来,为自己喜爱的中国剧“代言”。

甚至可以从这些中国剧剧迷的头像中,看出他们对中国娱乐圈的密切关注

同时,还有人搬出了正午阳光,来为国产剧的质量“保驾护航”。

说句题外话,从这篇帖子中,青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国产剧的英文名。

《东宫》被译成Goodbye my princess(再见我的公主);

《琅琊榜》是 Nirvana in Fire(涅槃重生);

《长安十二时辰》叫作The Longest In Chang’an(长安最长的一天)……

除了对中国电视剧如数家珍之外,东南亚追剧人还非常了解中国电视剧的行情

譬如偶像出演的剧质量都不高啦,题材受限啦,大面积用配音制作啦等等。

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电视剧中,古装剧类型是最受海外剧迷们喜欢的。

他们认为中国古装剧的制作胜于韩剧,美术场景非常精美,预算一看就很高。

除此之外,在青石看来,海外剧迷对中国古装剧如此追捧的另一个原因——

莫过于,博大精深但又绚丽多彩的中华历史文化,对他们有着神秘的吸引力。

国产古装剧中的文化输出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让人欣慰的同时,也生出一些焦虑。

如今的国产剧良莠不齐,文化错误的乱象比比皆是,如果放任发展乃至输出,必将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国产剧中已经出现的几种文化毒瘤,希望能为国产剧行业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1、服化道频翻车,更有甚者“倭风”盛行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因此,我国古装剧的故事背景选择十分多样,编剧们也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

但因为对历史的研究不够透彻,在国产古装剧中,不同朝代服装的混用时有发生

例如,宋朝、明朝的剧集中,幞头(乌纱帽)上经常出现的帽正。

帽正即是额头中央的装饰物,清朝时才出现,一般装饰于清朝的瓜皮帽之上。

宋、明两朝所用的乌纱帽上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我们研究古代画像就能发现端倪。

此外,除了年代混乱,古装剧中的服化道还经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礼服和常服混穿,将正式场合的装饰错用在日常场景,着日常的衣服出现在礼待外宾的时候。

除去服饰,发型更是古装剧“礼”、“常”不分的重灾区

早年间许多武侠电视剧,常用“半披发”造型用来展示江湖人的不羁放荡形象。

受这类电视剧影响,如今的古装剧“半披发”滥用成风。

电视剧《庆余年》中,角色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披散着头发,甚至在进宫面见皇帝时秀发都纹丝不动。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对古人来说,束发不仅是一个造型的改变,而是遵守礼法的一个环节

束发,是古代“体质内人/公务员/读书人”的身份标志,是这类人群必须遵守的硬性要求。

剧粉们认为《庆余年》是架空题材,不必过于苛求剧中的服化道是否符合史实。

但实际上,只要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儒家思想语境下的再创作品,也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定责任,应该遵守文化基本法。

如果不是这样,为何相关部门会对于架空类题材的作品慎之又慎呢?

服化以外,在道具的运用上,古装剧也经常闹出啼笑皆非的事情。

最经典的莫过于,古筝反放。

古装剧中经常涉及到琴棋书画展示的桥段,能够亲身上阵来演绎这类场面的演员少之又少。

因此,剧方大多数通过找替身、剪辑拼接的手法,来还原主角们一展特长的剧情。

但就算如此,依然有诸如乐器不分、乐器反放、演奏姿势不对等重大瑕疵。就连制作精良的《甄嬛传》,都没有避免掉这样的失误。

这也就是欺负现在的观众不懂古典乐器,如果将古筝换成萨克斯。

想象一下,甄嬛一边美美演奏,萨克斯却是上下颠倒,真是要笑掉大牙了。

但以上提到的电视剧,大部分都还是以制作用心在业界立足,有些瑕疵观众也能表示谅解。

但接下来提到的,简直是无法原谅,永远拉进黑名单都不为过。

前段时间被下架的电视剧《我叫刘金凤》,服化道通通向日本“看齐”,从头到脚还原日本人物画像的造型

男女角色的服装从形制到纹路,无一不是日本元素。

甚至剧中主角吃的饭,都变成了寿司之类的日本食物。

不仅如此,《我叫刘金凤》的导演徐惠康的过往作品,也被扒出他本人长久以来都在“传承”日本文化

早在2020年,徐惠康执导的《无心法师3》播出时,就引起网友的一番热议。

打着国产剧的名号,吃着日本的饭,丢的又是哪里的脸呢?

2、用典不当、错用谦辞敬语,文盲式剧组让语文老师头皮发麻

如果说服化道中的文化错误,时不时就亮瞎了观众的眼,那么藏匿在台词中的文盲剧组就是当之无愧的“国产剧刺客”

2018年,正午阳光出品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播,一举打破了正午剧此前高口碑、低收视的瓶颈。

服化道及画面制作,古朴雅致、清新淡雅。

剧中对马球、茶艺、插花等古典传统艺术的侧面描绘,还原了中式风雅美学巅峰的宋朝。

但在这一幅令人心向往之的宋代人文风情画之下,《知否》台词中展现的国产剧“文化荒漠”着实令观众汗颜

剧中存在大量的错误台词,很多语法搭配和敬词用法都让人一眼就看出马脚

比如“手上的掌上明珠”、“听过一些耳闻”、“你以后独个儿一个人”等,都是同义词叠用的情况。

此外,还有“款待不周”,这样两个反义词用在一起的病句。

而自造成语和用典不当的例子,更比比皆是。

将“恃宠而骄”篡改为“恃宠不骄”,“恃宠”本身以及有骄横的意思,不懂齐小公爷这样评价明兰到底是爱是恨。

还有将女主的“待字闺中”,说为“云英未嫁”。

“云英未嫁”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一首诗,“云英”是一位青楼女子的名字,放在剧中的时代背景看这一词带有贬义色彩。

你说说,好好的“待字闺中”不用,这里的错误纯粹是编剧自找麻烦。

以及乱叫称呼,将“令爱”说成“小女”,强行认别人女儿的尴尬场面。

还有乱用词语,将“袭承爵位”说成“继承大统”,光天化日之下大肆宣讲谋逆之语。

这些词语的错用,已经不需要多高深的研究,连普通观众都忍不住直呼“文盲”。

除了词语乱用,演员讲台词读错更是家常便饭,“廪(lin)念成了“bin”、叨(tao)扰”念成“dao扰等等”。

《知否》中台词的文化错误,已经不是一句失误就可以轻松代过的程度。

这简直像一整部语文错题集,让人不禁怀疑,这是编剧给观众们留下的小测验?

而《知否》因为“失误”得十分出彩,甚至还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史诗级翻车”、“语文老师直呼头皮发麻”

放眼《知否》以外,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台词,也都是经典的文化错误

《还珠格格》中的一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感动了无数观众。

但这里的“棱”字,其实就是“陵”字的错用。

《延禧攻略》里,皇帝将荔枝树送给皇后,皇后当场激动吟诵了一句“一骑(qi)红尘妃子笑”。

先不说,这首诗本是讽刺当朝着荒淫无度,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用在此处不合时宜。

再说原文本是“一骑(ji)”的读音,好像早已出现在中学的考题里过……

为什么我们要对古装剧中的台词错误死抠细节?

因为早有例子表明,除了个别离谱案例,古装剧中的台词错误最容易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蔓延开来。

比如,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清装剧中公主都叫“格格”,古装剧皇帝都自称“朕”就是典型的文化错误。

3、史实出现重大错误,传统故事改编一个比一个离谱

说到这一部分,那么各大抗日剧绝对是此类型下的重灾区。

如今的抗日剧,八路军已经在欧式别墅里办公、抽上雪茄、身穿短裙高跟鞋

除了这些“新鲜奇闻”,电视剧中,八路军的打仗名场面则是老生常谈了。

什么裤裆藏雷、徒手撕鬼子、包子变炸弹都过时了,还有不为人知的更离谱剧情。

电视剧《神枪》中,枪手真的成神了。

剧中他们发明了一个新鲜名词——枪斗术,并且一本正经地传授如何通过手腕急速的抖动让子弹拐弯。

《向着炮火前进》里则是有还没成神,但是一帅到底的男主。

从开始到结尾全程耍帅,用意大利炮庆祝母亲寿宴,直接击落了一架日本运输机。

如此百发百中的,还有电视剧《利箭行动》的男主。

空手迎战十几个带着热武器的敌人,扔出一把飞刀,撂倒数十个鬼子。

青石不禁要问,这些编剧是什么意思?

抗日剧深受到国人的喜爱,是因为能通过这些剧集让我们回到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

深深地激起人们的爱国心之余,让年轻一辈明白当下的一切来之不易。

如今的抗日剧,弱化当时的困难险境,等同于弱化中国人保家卫国、无私无畏的品质。

他们将主角们刻画成如神般的形象,让人们逐渐淡忘脚下这片土地是鲜活的血肉和勇敢的灵魂堆积而成。

抗日神剧,看着是很爽。

但丢掉了真实,丢掉了中国人的精神,也丢掉了中华文化的风骨。

电视剧作为对于历史、现实进行戏说二创的文艺作品,只要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出错,一般都会被业界和观众放过。

但总有这么几部作品,屡屡触犯底线。

当年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在收官后,被网友发现剧集之中出现的中国地图上,并没有把海南岛以及阿克赛钦以及台湾划分在中国。

事发后,平台连夜删除剧情中涉及地图的片段。

出品方被罚款10万元,将剧集整改后更名重新上线。

作为一部青春励志言情剧,也都能冒犯到历史文化的准确性,真是让人怒极反笑。

而在此之前,古装剧《大漠谣》早因为历史认知错误,被禁三年。

剧集之后经历了一次补拍、一次更换播出平台、两次送审、三次更名的坎坷,最终以《风中奇缘》的之名重新播出。

电视剧行业的“屡教不改”,真是令人寒心。

但除了这些“硬性”违规的剧集,更有一些鸡贼的剧方,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抹杀传统文化中令人为之自豪的一面。

远的不说,就谈谈前一段时间引起热议的《梦华录》。

《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原著讲述的是欢场女子赵盼儿救助被花花公子所骗的姐妹宋引章,最终助她与秀才安秀实结为连理的故事。

《救风尘》经典在哪?

为什么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因为它区别于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少见的把欢场女子作为故事主角。

展现旧时代被屈辱的妇女们精神上的苦闷和悲哀,和她们鲜少示人的智慧与果敢。

正如网友所说,关汉卿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世人:

“一个人的人性和人格魅力,与她的性别、阶层、身份背景是没有关系的。”

“风尘女子一样有基本的作为‘人’的权利,一样有人的生机。”

从这个几百年前就已诞生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超前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情怀。

而在《梦华录》中,赵盼儿的身份从欢场女子被改为脱籍从良的良家女子。

周舍也从冷漠的富家公子,被改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秀才安秀实的形象,也从剧本上消失了。

赵盼儿因为是良家女子才“有资格”拥有良好的品质,原著中的阶级冲突变成了好人和坏人之间简单的对抗。

原著中宋引章先背信安秀实的桥段,恰恰是关汉卿没有为了凸显女性,刻意把每个女性都塑造成完美无缺形象的证明。

几处小小的改动,看似不是多大的问题,却完全抹杀了《救风尘》的精神内核。

将原著的文学性、思想性遗忘,拍成了一部简简单单的女性“爽剧”。

可《梦华录》的编剧,竟还点赞了一篇大意为“《梦华录》的作品立意比《救风尘》高”的文章,随文附上“感谢懂得”。

往小了说,《梦华录》这样的翻拍,是对《救风尘》这一优秀作品的冒犯。

往大了说,让观众们对中华古典文学的超前与精彩,蒙上一层误解。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

“就目前国产剧的创作风气,能摸着古人脚后跟就谢天谢地了。”

说了那么多难听的,还是再说几句好听话。

从服化道开始,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国产剧,对于文化历史越来越重视。

几乎每一部古装剧,都将“服化道精致”、“传承中华文化”挂在嘴边,认证为剧集的卖点。

但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句“卖点”。

其实不仅仅是电视剧,镜头拉近到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中华文化不同形式的载体。

在传承中华文化这件事上,没有一件是斤斤计较,都是应做必做。

青石电影 | 雀雀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Avatar photo

作者 a@uxup.cn a@uxup.cn

跨境电商选品平台,帮工厂推广产品找客户,帮卖家找新奇特产品。 手机13723417500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群通天下
服务平台
跨境人联网
U品出海
选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