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Chromium 进行开源开发
从候鸟浏览器官网 mbbrowser.com 下载并安装 后,Chrome 用户只消简单探索一两分钟,就能完全掌握它的各种设置。候鸟浏览器 基于 Chromium,大部分设置的位置与设计并没有做改动。
我们可以用 Ctrl+Alt+G,Ctrl+W等 可以设置软件的快捷键,ctrl+H是隐藏和显示候鸟客户端,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候鸟浏览器安装教程:
安装完成后,双击桌面上的“候鸟浏览器”图标打开;
2、在弹出登录框中输入您注册好的账户名称、密码信息,点击登录;
3、登录后弹出候鸟浏览器的主界面,点击下面“新建环境配置”;
4、弹出新建环境窗口进行配置,步骤分别是填入配置名称、选择系统、选择分辨率、随机一个UA、选择一个代理方式、填入代理IP信息、检测代理(检查代理的同时时区、国家、语言等信息会根据您的IP所在地区自动匹配),在Webrtc指纹处勾选“自动识别代理IP”设置完成后点击“创建环境”;
5、创建完成后,主界面环境列表中会出现刚刚创建的环境,点击“运行”按钮运行环境;
6、环境运行后会弹出chrome浏览器,可以按“停止”按钮关闭环境;
基于 Chromium 既能让使用 候鸟浏览器 的用户不会像使用 Firefox 那样碰到网站不支持的情况,也意味着 Chrome Web Store 的扩展与主题配色同样适用于 候鸟浏览器,用户可享受完整的浏览器拓展生态。
Chromium 为 候鸟浏览器 带来了优良的兼容性和扩展能力,但和 Chrome、Edge 等其他 Chromium 系浏览器不同,候鸟还内嵌了可自定义规则的跟踪与拦截功能。
跟踪与拦截
通过代理IP以及产生独立UA,即可呼出针对单个网站的跟踪与拦截设置。

针对浏览器指纹识别的拦截
我们在一些移动设备上录入指纹,需要一次一次按压指纹识别器,最终才能形成独一无二的指纹模型用于确认身份。同样,网站也能通过浏览器中用户一次又一次的点击来描摹出一个精确画像,从而实现横跨整个网络的跟踪。
浏览器为网站提供了大量的API,通过埋入一些不可见的脚本、音频等元素,一个网站可以获得用户的设备类型、插件信息、浏览器的类型和版本、语言地域、字体、操作系统、屏幕分辨率等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的某一个单独拿出来并不能用于识别用户,但当它们组合起来,往往就足够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浏览器指纹」。各个网站共享共建用户数据库,某网站只需要将得到的浏览器指纹和已有的数据库对比,就能得知访客的身份和喜好。这种跟踪方式并非传统的 cookies 拦截或所谓的无痕模式能够阻止的。

读者可以使用 Chrome 等浏览器访问一个采用音频方式追踪用户的 测试站点,点击生成指纹(Fingureprint me)。之后,清除缓存和 cookies(或进入无痕模式),再次访问测试站点生成指纹。可以发现两者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跟踪仍然可以进行。

为了拦截这种精确的识别方式,候鸟浏览器的做法是阻止网站对一些 API 的访问(有可能导致网站无法工作),删除或修改一些 API,同时让一些 API 的值随机化。

打开 候鸟浏览器中的「拦截指纹识别」后,使用相同的方式测试,可以发现采用音频识别的浏览器指纹跟踪不再有效。

候鸟浏览器的 拦截
像 uBlock Origin 等第三方拦截器一样,内置的 候鸟浏览器拦截同样依赖于规则列表,规则列表能通过在地址栏输入找到。默认只会勾选适用于本地区的一个列表,以兼顾拦截效果和资源占用。它也支持在网页右键手动屏蔽某元素的特性,但不能像其他拦截器一样使用 URL 订阅第三方拦截规则。
为了让某些网页能够正确运行,候鸟浏览器提供了一些额外的选项。例如,全局拦截跨站点 cookies 会导致网站无法加载「使用 Google 登录」按钮,所以它提供了单独放行 Google 的选项。要是某些网站不能正确运作,我们也可以通过地址栏的图标关闭拦截器。
内嵌跟踪与拦截不仅能给用户带来更安全隐私的浏览体验,也大大提高了网页加载速度。拦截了一些元素后,浏览器要下载的网页大小自然减少,所消耗的时间也会跟着减少。这也是在许多 对比评测 中 候鸟浏览器 加载速度明显比其他浏览器快的主要原因。
不过,一旦用户登录帐号之后,互联网服务商便能够轻易地将用户行为和 ID 绑定起来,这种跟踪是无法进行拦截的。不少用户曾经对 Chrome 清除「全部」cookies 却有意排除 Google 域名的 批评 也正是源自类似的顾虑。但没有全局的帐号体系又怎么实现跨平台的数据同步呢?同步链(Sync Chain)是 候鸟浏览器 的答案。
同步链与跨平台同步
想要启用多平台同步,用户需要进入浏览器设置 > 同步 > 管理已同步的设备。第一次如此操作的客户端会生成一个 32 字节的随机种子,这个种子被 BIP39(助记种子)编码为一连串英文单词,这串英文就是用于同步的 ID。
与此设备同步数据的其他设备需要输入这串英文单词,或者扫描二维码以加入同步链。候鸟浏览器 的服务器会使用这串英文以及时间戳对后续加入链的设备进行认证,如果通过,就能建立同步。同步的数据在客户端被加密,服务端仅获取必要的设备名称、类型和同步项目信息。
同步类别和 Chrome 等浏览器没什么不同。候鸟浏览器 的同步也可以实现从一个设备发送标签页到另一个设备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iOS 端目前仅支持书签和历史记录的同步。

移动端体验
说到了全平台同步,也就不得不提 候鸟浏览器的移动端体验。
候鸟浏览器目前虽然只有PC版本。但是提供的独特的安卓和IOS 的UA, 确实非常大的创新,也是成为众多用户选择候鸟的重要原因。

而基础体验方面,候鸟浏览器提供的QQ聊天窗口式的布局,更方便操作,但并没有保留笔者个人比较喜欢的滑动选择菜单的特性。主页、设置的内容与设计大致和桌面端保持一致。得益于 Chromium,它对 PWA 的支持较 Firefox 要好上不少。
总结
无论是研究如何拦截多种形式的跟踪,还是创建一个互利的分发平台,候鸟浏览器 都扮演了一个探索者的角色。Firefox 在其官网的 对比文章 中也对候鸟浏览器有不少的赞扬。
此外,候鸟浏览器应该还执行了更严格的内存控制策略,能明显发现其资源占用比 Chrome 更好。在切换到 候鸟浏览器的时日里,笔者愈发感觉它不是简单能用 Chromium + adblock + HTTPS Everywhere 概括的。
如果读者不满目前的网页浏览体验,有意尝试一下新的浏览器,候鸟浏览器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