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 1 月 10th, 2025

中牟城考

Avatar photo

作者UU 13723417500     206 人

7 月 6 日

中牟城考

中牟城,顾名思义就是位于中原的与牟氏家族有关的城池。主要相对于山东安丘的牟乡城、福山的东牟城即牟子国故城而言。应与今山东寿光的牟城,即东、中、西牟城之“中牟城”相区别。

一、中牟的记录

1、中牟县

华夏牟氏之“中牟”见于西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的公安籍《牟氏族谱》:后高辛氏之世,祝融之后封于牟子国,其子孙因以为姓。乃颛顼帝之后代。后有牟融,汉宣帝封为太慰王,望出平昌,此牟氏之祖派。按其祖派传裔,始于河南开封府中牟邑,古郑邑东魏今中牟县,吾之祖乡也。吾祖之讳牟夷生三子九章、万章、宪章,于五代之后唐,庄宗李太祖出畋于中牟,怒杀其令罹之贯。万、宪二章不知何往,吾祖九章潜逃至楚荆府公安县落业牟家坪。

牟融,?~79年,字子优,北海安丘人。学问渊博,以《大夏侯尚书》教授数百人,闻名乡里。后举茂才,任丰县令三年,政绩州郡第一。汉明帝永平五年即公元62年,牟融入朝任司隶校尉,制定举荐和纠正过失举措,百官敬畏,八年即65任大鸿胪,十一年即68年任大司农,十二年即69年七月任司空。牟融在朝举止端方持重,有大臣节。同年八月初六日,汉明帝去世,皇太子刘炟继位为汉章帝。同年十月初二,汉章帝诏命赵憙为太傅,牟融任太尉,参录尚书事。于章帝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三月廿六日去世。(章帝)车驾亲临其丧。著有《牟子》二卷。

牟氏家族居住中牟县的明确记录是在东汉太尉牟融之后。

中牟县隶属河南省会郑州,古称圃田、牟州,汉朝设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封左车郎中单父圣为中牟共侯,称中牟侯国。国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中牟县及郑州市区东部。

2、中牟城

中牟城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公元前659年戎狄侵略华夏大地后,为保卫华夏各国而修筑的一座城池,后来扩大为中牟邑。《管子·国语·齐语》:(齐桓公)筑葵兹、晏、负夏、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中牟城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被齐、卫、晋、赵、魏等国占领。约于363年,魏国以交换土地方式从赵国取得中牟,史称“赵魏易地”,直到秦朝统一中国,中牟都属于魏国版图。

《春秋》:卫侯如晋过中牟。《晏子春秋·内篇》:晏子适晋,至中牟。《左传·定公九年》:秋,齐侯伐晋夷仪。敝无存之父将室之,辞,以与其弟。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于高、国”。先登,求自门出,死于溜下。东郭书让登,犁弥从之,曰:“子让而左,我让而右,使登者绝而后下”。书左,弥先下。书与王猛息。猛曰:“我先登”。书敛甲,曰:“曩者之难,今又难焉”。猛笑曰:“吾从子如骖之靳”。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其帅又贱,遇,必败之。不如从齐”。乃伐齐师,败之。齐侯致禚、媚、杏于卫。齐侯赏犁弥,犁弥辞,曰:“有先登者,臣从之,皙帻而衣狸制”。公使视东郭书,曰:“乃夫子也,吾贶子”。公赏东郭书,辞,曰:“彼,宾旅也”。乃赏犁弥。齐师之在夷仪也,齐侯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乃得其尸。公三襚之。与之犀轩与直盖,而先归之。坐引者,以师哭之,亲推之三。

《史记赵世家》:献侯少即位,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汉书地理志》邯郸条下:赵敬侯自中牟徙此。赵国,春秋战国时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衰事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经赵盾、赵朔,传赵武于前546年为晋国正卿,传赵景叔、赵鞅即赵简子、赵襄子,襄子弟赵桓子自立,传襄子兄赵伯鲁之孙赵浣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继位,六年即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籍为侯即赵烈侯,赵侯国始立。国都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都中牟,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邢台市桥东区),为赵别都。

1989年《辞海》中牟:古邑名。《论语》:佛肸以中牟衅;战国赵献侯元年(公元前425年)自耿(今山西河津南)迁都中牟,皆即此。故址传说不一,《史记》张守节正义:“相州荡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侧也”。其说较近,在今河南鹤壁市西。县名。在河南省郑州市东部、黄河南岸。汉置中牟县,隋初改名圃田县,唐武德初复改中牟县。

中牟城在卫、晋之间,赵之都城。说明远古的中牟城不在今河南郑州所属中牟县境内。

公元前1021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922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782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700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600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550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460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453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403年华夏区划图(上)

公元前361年华夏区划图(上)

、牟氏相关记录

1、牟与齐、鲁

有牟氏研究,殷周争战时牟国首领“牟子随太公望伐殷,为千户长”。浙江黄岩牟氏存,五代史官王朴(906~959年)撰《秦铁骑大将军神道功绩碑记》:“公讳琳,其先兖州平昌人也。出自周公姬旦之裔,牟盉之后,以周同姓,出封于牟,遂姓曰牟”。

周初分封,周公旦封鲁,因“辅成王”由长子伯禽就国。牟国君为周公之裔牟盉,子爵之国。鲁与牟为兄弟之国。太公望封齐。

齐国因“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至齐桓公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至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在争夺王位中胜出,第二年即公元前684年初进攻鲁国,史称“长勺之战”就在牟子国的土地上进行。长勺即今苗山镇杓山南,在辛庄镇赵家泉村“牟国故城”之北,有人推论牟子国此时还存在。据牟氏族人研究考证,随着齐桓公称霸,牟子国并入齐国境内,逐步东迁,先后有牟乡城、东牟城等家族集中居住地。即使后来由吕齐换成了田齐,牟子国名一直保存到了西汉初年,牟氏得以最大限度地传承下来,现在已有百万之众,是周公姬旦对牟氏家族的最大恩德。

2、牟与卫、晋

卫国周朝诸侯国,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后裔。周公平定“三监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晋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转伯,转公,姬姓晋氏。始任国君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以首任国君算,卫与牟是亲叔侄关系之国,晋与牟是亲堂兄弟关系之国。

3、远古中原牟氏在卫晋

四川苍溪《牟氏族谱》“至春秋时,卫有伟将牟敦,二子曰刚曰劲”。湖北利川牟承珏乾隆十六年撰《牟氏族谱》“粤嵇牟氏派源祝融,郡出平阳,始于山西太原,显于春秋晋国,故有牟纲、牟劲世为晋臣”。山东潍坊牟忠祥2014年撰《华夏牟氏源流》“牟敦,春秋时(前696年)卫国将领”。

卫将军牟敦,晋臣牟纲、牟劲为杰出代表的远古中原牟氏家族在卫或晋。以牟氏家族为人力基础构建的“中牟城”,也最有可能在卫或晋。

卫国地域:大致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国都朝歌、楚丘、帝丘、野王。

晋国地域:鼎盛时期,晋国地域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国都唐、翼、绛、新绛。

4、卫君黔牟

贵州金沙县沙土镇《牟氏族谱》“尝载籍:牟姓本祝融氏之裔,讳黔牟封于平阳,故以平阳为郡”。牟氏“讳黔牟”、“黔牟封于平阳”是错误,但黔牟为公元前696~前687年卫国君是史实。牟敦为卫君黔牟时将军,贵州金沙沙土牟氏源于卫黔牟时期卫将军牟敦家族。

5、牟氏家族印记

就已发现的《牟氏族谱》记录,秦汉时期华夏牟氏家族分为“陵阳牟”和“平阳牟”。

平阳牟之“平阳”,多数牟氏研究者认为即今山西临汾之“平阳”。以元末明初为时间分段,主要有以贵州德江为代表的江西籍牟氏,山东栖霞牟敬、重庆綦江牟英、四川南溪牟回、川渝黔边牟福“四块镜子牟”为代表的公安籍牟氏,山东栖霞铁口牟氏,四川苍溪牟守静支系,四川宜宾牟臣可支系,四川宣汉牟曰善支系,贵州安顺牟世荣支系,贵州铜仁牟家坡支系等。为秦王政五年率军入川平乱的秦铁骑大将军牟琳生二房牟倬分支之后。

陵阳牟即古老的四川牟氏,为秦铁骑大将军牟琳生长房牟信分支之后。“五代后周前居住资阳、普州、仁寿、简阳、泸州、戎州、陵阳、斜谷等地。其“陵阳”经考证可能为井研,即陵井、陵山之阳。宋初井研牟氏始祖牟九良,之后家族代表性人物为“子孙三才人”的牟子才、牟巘、牟应龙,其后裔浙江湖州牟氏。浙江黄岩牟氏始祖牟尧(960~1029),“世居四川合州陵阳中峰山”。宋端拱即988年普州第一进士牟衮,其后代“一门四桂”为代表的今四川盐亭牟氏都是“陵阳牟”。

湖北利川牟氏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南京五凤,元至正年间,牟茂自五凤经麻城、公安、虎渡河至施州居住传承至今。其家族除平阳郡外,既有“平阳堂”也有“陵阳堂”。

由此说明与“平阳”相对应的“陵阳”不是四川之“陵阳”井研,应在北方,或三秦或卫晋或齐鲁之地。

三、历史背景

1、卫国之乱

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太子完继位为卫桓公。公元前719年,卫桓公三弟公子州吁弑杀桓公,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同年九月,卫大臣石碏陈桓公杀卫前废公。十二月,将卫桓公二弟公子晋从邢国迎回继位为卫宣公。

司马贞史记索隐》“宣纵淫嬖,衅生伋、朔”。卫宣公和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公子伋,并立为太子,让右公子教导。右公子替太子伋迎齐女宣姜为妻,还没有成婚,卫宣公见宣姜貌美,竟占宣姜并娶为妻,再替太子伋另娶。宣姜生公子寿和公子朔,由左公子教导。

公元前701年,公子朔与其母宣姜同谤太子伋,卫宣公指人杀太子伋并公子寿,改立公子朔为太子。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公元前696年,左、右公子怨卫惠公谤杀太子伋起兵叛,卫惠公逃齐国。左右公子立太子伋同母弟公子黔牟,史称卫君黔牟。公元前688年,齐襄公率诸侯伐卫,护卫惠公复位,诛杀左、右公子,卫君黔牟逃周。卫惠公怨周留卫君黔牟,公元前675年,与南燕合攻周。周惠王逃温邑,卫惠公拥周惠王弟为王。公元前669年五月癸丑,卫惠公去世,其子公子赤继位为卫懿公。卫懿公荒淫逸乐,骄奢侈靡,喜欢养鹤,并给鹤配坐车,“乘轩使鹤”成语、今河南鹤壁即源于此。公元前660年十二月,赤狄攻打卫国,玩物丧志的卫懿公得不到国人支持,率兵抵抗被杀国灭。卫人拥立先太子伋、卫君黔牟之弟昭伯顽的儿子申为卫戴公,一年而薨。公元前658年,齐桓公立戴公弟毁为卫文公,国都由朝歌(淇县)迁楚丘(今滑县)。

2、北狄犯华

北狄最早起于周代。古中原人自称华夏,把中原周围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与华夏相区别。北狄是古代华夏人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在此主要指太行山东西两侧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

公元前662年太行山以东的赤狄进攻邢国。公元前660年十二月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被杀。公元前559年破邢。四年间使邢、卫两个姬姓中等诸侯家破国残,而齐、郑、宋三个大国及曹、许等中小诸侯在“攘夷”的旗帜下,由齐桓公统领也未能制服北狄。只能“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以禁暴于诸侯;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

四、地理及历史见证

1、牟山

故卫国境现存与“牟”相关的地理标志有牟山。牟山位于今鹤壁市大河涧乡西部,南临淇水,西望太行,北接丘陵山地,是鹤壁市与林州市的界山。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主峰海拨763.5米,为鹤壁第一高峰,山势雄伟壮观,四周群山拱卫,若带若丘,连绵起伏,险要陡峭,有“小泰山”之称。“鹤壁”源于卫懿公,在卫都朝歌东北约20公里处。

2、陵阳村暨陵阳镇

故卫国境现存与牟氏印记“陵阳”同名的地理标志,有今河南林州市区东北约2公里处洹河西南的南陵阳,离市区5公里处洹河东北的北陵阳两个行政村名,于1993年在北陵阳村洹河之滨设陵阳镇。陵阳镇东与河顺、横水两镇比邻,南与城关镇相连,西同姚村镇、城关乡交界。1994年陵阳镇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3、隆虑城址

据张增午《赵都中牟林州说的推定》(简《林州说》,下同)叙述:隆虑城址位于今林州市北隅大菜园村西一带,原地表曾散布很多布纹砖、瓦残块,采集到战国至秦汉流行的卷云纹瓦当。20世纪50年代,北菜园村南还存一条南北500多米的夯土城墙,墙东侧有护城河(壕沟),南高北低流入洹河,现已改建为一条低凹的南北向通道,即位于今林州市水管厂和装饰材料市场东侧通道。

1992年在林州市北关五龙庙北,今大方陶瓷厂南边发现一座宋宣和五年即1123年彩绘二十四孝壁画墓,出土砖志“赵翁葬于林虑北罗城内”。2004年10月,林州市北六路口东南侧基建时出土一唐天宝十载即751年郎兴墓志:“迁于林虑县西北罗城外三百步,平原礼也”。

《重修林县志》:隆虑城,云“今治北五里”。汉置隆虑县,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功臣周灶为隆虑侯。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封曹虫乔为隆虑侯。隆虑曾经是汉景帝女、武帝妹隆虑公主封地。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徙今治……古治在县北五里。《清一统志》:即今治,战国时韩临虑邑。从而确定了古隆虑城的大致范围。

4、林州东古墓群

据《林州说》:林州东古墓群位于隆虑城址东约300米处。墓地西倚主峰,面对盆地广川,南为龙凤山,北临洹源,依原有岗坡地势修筑而成。墓位处高岭,土厚水深,是古人选择“结穴端正的形胜吉地”。已发掘墓地东侧原是一个小山包,山顶上原有一庙院。

2002年6月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林州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林州大菜园东古墓群进行了部分抢救性钻探、发掘,在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已陆续探出640多座古墓,绝大部分为春秋战国墓,极少数为汉、宋、元、明时代墓。截至2002年12月,发掘清理470多座。春秋战国墓最大面积32平方米,最小面积不足2平方米,绝大多数面积在6-10平方米,多为一棺一椁。大型墓椁外有积石、积炭。出土铜器的大、中型墓位于已探范围东部,呈南北一线排列。个别小型墓只有一棺。

出土器物有铜、金、铅、玉、石、骨、贝、陶、漆器等。已清理的大中型墓10座,殉马坑、车坑各1个,出土陶器2000余件,青铜器700余件。

从林州市大菜园东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与中原出土的东周青铜器,特别与三晋青铜器相似,同时又有北方青铜文化的风格,是晋赵中原青铜文化与草原青铜文化结合的产物。

根据墓群规模、墓葬形式、出土文物,结合相关历史记录,张增午先生判定林州东古墓群为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祖墓。由此进一步证实墓西的300米的隆虑城址即赵都中牟故城。

隆虑城址、林州东古墓群东北去南陵阳村约12公里,北陵阳村约15公里。

5、申家岗古墓群

位于林州市姚村镇申家岗村西南。村民于2002年前后起土时发现多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有鼎、豆、壶、盆等,另有铜桥形饰和铁带钩等,是另一处春秋战国墓群。

申家岗古墓群南距南陵阳约10公里,北陵阳7公里。“陵阳”是否源于此墓群还需细考。

6、赵南长城遗址

赵国长城当北起河北省武安故城南太行山下,经磁县、涉县交界的岔口村西、岭低村东山岭,约至合漳村一带逾漳河,达林州市古城村山岭南行,于分水岭复沿林虑山东麓或山岭南去,至鹿岭东南行,又在临淇镇占元村西南的秦王脑为东西向。北、西、南三面护卫林州盆地于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存古长城遗址多断续,现存遗址最长10多公里,有约3公里,最短的仅存300余米。

《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清乾隆《林县志·古迹》“秦王堤,在县西40里,南接河内,北至滏阳”。河内即今河南沁阳,滏阳即今河北磁县。

林州段赵南长城,状如长龙,纵贯南北,穿山岭跨河谷,蜿蜒于林虑山脚,逢石石垒,遇土土筑,虽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遗址沿存,往日雄风,依然可见。

7、林州地理

林州盆地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据晋、冀、豫之咽喉。南有白径,北有滏口径,为太行八径之二;西有马塔口,虹梯关、蚁尖寨、鲁班壑、断金桥、风门口、壶关、巩关、玉峡关、东峻坂、雀八口、关墙岭等诸处险隘,与上党谷道相通。背依太行,无后顾之忧;东越丘陵,即为华北平原,可与诸国争雄。进可攻、退可守,是出奇制胜之地。境内有漳、洹、淅、淇四河自西向东穿过,水源充沛。邑中盆地广川,土地肥沃,适宜耕种。

《重修林县志》:形胜,西负太行,北阻漳水,东与南两面俯瞰相、卫,势若建瓴,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诗·卫风·竹竿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西周时“林据淇水上游,当为卫之西北境”。隆虑古城地处盆地中心,西依太行,北枕洹水,东越丘陵可临魏邺,南穿淇山直逼卫韩。

8、林州历史

林州历史悠久,夏属冀州,春秋先属卫,后属晋。战国为韩国临虑邑,后属赵国。西汉高帝二年即公元前205年以山取名置隆虑县,因避殇帝刘隆讳,改林虑县。金贞三年即1215年改林州,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降为林县。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划归河南省安阳专区。1994年1月24日,撤销林县设县级林州市,属安阳市辖。

9、平原省

域境大致相当于春秋时期卫国的旧地。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通令成立平原省,省会新乡市。平原省的土地来源是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部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领导。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共56县、1矿区、5城关镇。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

五、小结

1、牟氏中牟

综合牟氏记录,处卫晋之间,界卫之牟山,有陵阳为记,历史背景相符,地理标志相关,林州符合牟氏西迁中原首个居住地的所有历史、地理条件。以牟山以界卫,申家岗古墓之南陵阳或就是牟氏西迁中原首居之地中牟。

齐桓公筑中牟城,与史载记录“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的性质似乎有些差异。从唯一以家族来命名城名来看,是为保护中原牟氏家族所筑的“专用”城池,同时也是齐桓公打入中原的战略力量部署。小小的牟氏家族,注定承担不了中原逐鹿这一历史使命。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春秋时先属卫,后入晋,再历赵、魏,但都留下“中牟”一名,仅以此纪念春秋首霸齐桓公曾经的伟大战略构想。

2、赵都中牟

隆虑城址、林州东古墓群以及赵南长城遗迹,与卫、晋之城邑以及赵都的历史、地理及其发展相符。以牟氏家族为依托,在牟氏居住地陵阳之南再现的隆虑古城或就是齐桓公所筑中牟城。

经“简襄功烈”,复历献烈诸侯及其后世经营的中牟城,最后形成辉映三晋的赵都中牟,西及晋阳,北达邯郸,军事上三都互为犄角,从而成就赵国成为战国时期雄霸一方的诸侯。

林州与鹤壁界山——牟山(上)

位于鹤壁市大河涧乡的牟山村(上)

现代林州(上)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群通天下
服务平台
跨境人联网
U品出海
选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