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口财经记者王好
青岛在上合组织国家的友城数量由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前的3个增加至12个;自启动建设以来,上合示范区累计集聚贸易主体2000余家;2020年以来,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70余个项目落子上合示范区……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正式开幕,作为中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一组数字勾勒出上合示范区日新月异“国际范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记者采访发现,依托上合示范区平台,民间经贸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技术+上合市场”正在为中国企业订单增长打开新空间。

上合示范区
迁入上合示范区不到一个月
企业打入“新市场”
“当地客户对于我们的产品十分认可,前景可期!”今年3月底,青岛首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科新材料”)总经理马慧首次带领团队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一个当地重要的农业展会AgriTek FarmTek ASTANA 2023。她告诉记者,展会期间,企业展出的SOCO[gf]ae[/gf]新型土壤保水剂产品成为全场焦点,前来洽谈的客户络绎不绝。目前,他们已经成功与当地不少代理商建立沟通联系,产品被试用推广,预计等到明年当地春播期来临,就将会为企业带来一波订单新增量,从而继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之后,为企业打开海外市场新空间。
首科新材料精准对接哈萨克斯坦市场背后,是上和示范区平台的“关键助攻”。“依托上合示范区平台,我们可以准确了解掌握相关国家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构成,以及他们在农业领域的行业现状,这些信息对于企业决策非常有帮助。”马慧告诉记者,上合组织国家中,农业在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但因气候条件和当地技术水平所限,节水农业相关产品和服务需求高,这与企业产品以及海外市场拓展需求高度匹配,获知这些信息后,他们于今年3月初正式把市场和销售部门迁入上合示范区,以便更好开拓海外市场,并且成功在“搬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收获了哈萨克斯坦展会上的“大放异彩”,让她和团队对充满信心。

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
记者采访获悉,为进一步打通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的痛点堵点,促进民间经贸交流,近年来上合示范区不断创新,经贸服务“工具箱”不仅品种多,而且作用实。
例如,上线运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中国多边合作机制首个一站式专业经贸综合服务平台,也是唯一挂牌专门服务特定经贸合作组织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平台聚焦深化上合组织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开发了综合信息展示、综合功能应用、综合数据发布3大主要功能和8大应用模块、73项子功能,嵌入信用上合跨境征信、通关信息智能查询、转关业务无纸化等特色应用,涵盖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跨国别贸易信息共享、双多边通关便利、供应链金融供给等方面,打造上合国家企业进入中国的母港,中国企业进入上合国家的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注册用户近5000家,涵盖电子科技、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绿色化工等27个行业。
商务行程马不停蹄
经贸文化教育多点开花
在谈及近年来民间友好交流情况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部长张尧深有感触,他将之形容为“热烈”。
这段时间以来,张尧的商务行程可谓马不停蹄。就在最近,他和团队刚刚结束了青岛、上海、烟台等地之行,此行旨在走访当地高校、职业学校,了解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合作办学等教育相关交流意愿,“实际情况超出我们预期,国内很多高校都有意开展相关合作,我们会在下半年组织带领相关高校前往上合组织国家实地访问考察”。
张尧告诉记者,包括经贸、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内,目前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延展。以技术转移中心为例,2020年12月成立以来,已经完(促)成贸易额超100亿元,储备订单超170亿元,同时合作企业、高校超过1000家,这些无疑都反映出民间合作交流的巨大需求和潜力。

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撒马尔罕专列开行
据悉,随着上合示范区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籍人才在上合示范区集聚,创新创业。
“围绕为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籍人员到上合示范区工作就业提供便利等方面,我们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上合示范区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青岛市统筹指导下,为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籍人员到上合示范区工作就业提供便利、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审批权限下放、为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能型人才提供实习就业便利等政策争取工作正有序推进。下一步,管委也将积极做好政策争取和政策落地工作,不断优化提升外籍人员服务“软环境”,打造外籍人员集聚新高地。
高质量“输出”
助力经贸增长节节高
民间交流互动的热烈,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持续利好。数据显示,上合示范区带动青岛市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额从2018年的361.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873.6亿元,年均增长24.2%。不难发现,增长势头甚至成功穿越了“疫情周期”。
在胶州市胶莱工业园的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马铃薯收获机正在进行总装,其中就包括将销往哈萨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产品。洪珠农机是我国马铃薯机械产业的龙头企业,依托上合示范区的优势地理位置,与上合组织国家建立了多年友好合作关系。公司总经理吴洪珠告诉记者,近年来出口到上合组织国家的马铃薯收获机等农业机械达5000多万元,出口额占公司出口总额的80%以上,预计今年全年出口将突破4000台套,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依托上合示范区,民间商贸往来的频繁的同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高质量。
例如,首科新材料的保水剂产品,由企业与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自主研发,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及应用实验室,组建包括海内外博士、教授在内的20余人的技术研发团队,从保水剂的研发、生产加工到使用方法和使用领域,取得多项国家专利。
又如,海信中亚办事处联合乌兹别克斯坦YUKSALISH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成立海信暖通学院,深度开展行业交流,构建海信中央空调营销、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并围绕高科技、节能、环保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发展当地暖通行业标准,叫响中国制造、先进制造的同时,推动当地更加独立完整、配套性好、价值链提升的工业体系建设。
在吸引外资方面,随着上合示范区对外开放平台的不断搭建,阿法拉伐、尼得科、农心等外资企业相继在上合示范区布局。其中,日本电产尼得科集团在上合示范区增资建设尼得科全球电器生产研发基地,将重点从事高效节能的电机、驱动器、控制器、压缩机、自动驱动系统等工业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的研发及生产,打造上合示范区制造业新高地。
上合示范区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合示范区抢抓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把握RCEP、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关键要素交汇融通的巨大优势,锚定“上合+RCEP+工业互联网+‘一带一路’”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国际化创新示范区。2020年以来,上合示范区共引进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等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70余个项目,加速构建具有上合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