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集团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可以说是科技投资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在2000年以2000万美元(约合1.4亿人民币)的价格入股阿里巴巴,成为其最大股东。23年后,软银集团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已经变成了9.7兆日圆(约合720亿美元或3225亿人民币),平均年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57%。
然而,这段长达23年的合作却即将宣告结束。软银集团宣布,将提前结算与阿里巴巴相关的预付远期合约(一种衍生品),出售约2.42亿股阿里巴巴美国存托股份(ADR),套现约345亿美元(约合24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软银集团已经实际上出售或融出了其在阿里巴巴曾经持有的26%股份的所有剩余股份。
那么,软银集团为什么要忍痛割爱,放弃其最成功的投资呢?背后有哪些原因和影响呢?
原因:流动性危机和战略转型
软银集团出售阿里巴巴股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其自身面临的流动性危机。由于其旗下愿景基金(Vision Fund)在近年来投资了许多亏损或失败的科技公司,如WeWork、Uber等,导致软银集团在2019年财年出现了1.36兆日圆(约合102亿美元)的亏损,创下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亏损记录。
为了缓解财务压力,软银集团在2020年5月宣布了一项规模达4.5兆日圆(约合420亿美元)的资产出售计划,其中包括出售部分阿里巴巴股份。此外,软银集团还通过质押、对冲等方式,将其所持阿里巴巴股份的80%以上用于衍生品交易或保证金贷款。
另一方面,软银集团出售阿里巴巴股份也是为了实现其战略转型。孙正义表示,软银集团将从一个电信运营商和投资者转变为一个人工智能(AI)公司。他认为,AI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是AI领域最具潜力和创新性的方向。
因此,软银集团准备再度展开主动投资,现在关注重点是AI公司。孙正义表示,他已经找到了新的摇钱树——英国AI初创公司Cerebras Systems。该公司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芯片——Cerebras Wafer Scale Engine(WSE),可以用于训练和运行复杂的AI模型。
影响:双方影响力减弱和市场反应
软银集团与阿里巴巴的分手对双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软银集团而言,由于持股跌破20%,后续并不能以权益法并表阿里巴巴。同时,由于持股降至15%以下,软银集团也失去了向阿里巴巴董事会提名一名董事的权利。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虽然软银仍然是其唯一持股超过5%的大股东,但失去了孙正义这位长期合作伙伴和导师的支持和建议。孙正义曾经在2000年以直觉相信马云,并在2003年帮助马云打败eBay进入中国电商市场。孙正义也曾经在2020年退出阿里巴巴董事会,并表示“我会永远支持马云”。
总之,软银集团与阿里巴巴的分手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两家科技公司在不同环境下做出的战略选择和调整,也预示着未来科技投资领域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