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三平三降”,个人住房、信用卡资产质量需重点关注。
截至4月28日晚间,上市银行一季报披露收官,六家国有大行一季度经营数据浮出水面。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今年一季度,六大行共计实现营业收入约9451亿元,归母净利润约3590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从收入结构来看,各行净息差受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的滞后反映及存款定期化延续的影响依然明显,利息净收入跌多涨少;在非利息收入方面,“开门红”项目储备、客户基础以及风险偏好差异的影响较大,出现分化趋势。
一季度信贷投放大超预期背景下,国有大行1~3月信贷余额增长超过5.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超过1.4万亿元;存款增速保持高位,存款余额合计增加近10万亿元。从资产质量来看,一季度六大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增加430.86亿元,中行、邮储、交行不良率改善,其余3家大行与去年末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保险合同准则在今年1月1日正式落地,各大行也相应变更了会计准则,并按准则要求对比较期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
息差压力进一步凸显,中收分化加剧
1~3月,六家国有大行共计实现营业收入9450.92亿元,归母净利润3590.37亿元。银保监会4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长1.3%。相比去年同期,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6.1个百分点。
事实上,受息差持续收窄、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非息收入等因素影响,去年银行业营收增速放缓趋势已经有所显现,但净利润增长尚且稳定。作为“领头羊”,国有大行在一季度的表现与行业趋势一致,盈利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仍是“最赚钱”银行,不过,延续去年营收下滑的趋势,工行一季度营业收入(2275.96亿元)同比减少1.09%,也是报告期内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大行;归母净利润901.64亿元,同比微增0.02%,而去年一季度和去年全年则分别增长5.72%、3.49%。
中国银行一季度营收逆势实现两位数增长(11.57%)达到1658.13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增0.5%,而去年一季度和去年全年增速则分别在6%和5%以上。
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一季度分别以5.63%、5.22%的净利润增速领先,其中,交通银行增速下降较小,但邮储银行较去年同期17.81%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明显下滑。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下降均在6个百分点左右。
息差收窄仍是银行业普遍面临的压力。去年全年,除中国银行净息差逆势提升0.01个百分点外,其余五家大行净息差均出现下行;进入一季度,六大行净息差普遍进一步下行。由此,除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利息净收入维持同比正增长外,其余4家大行利息净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工商银行净息差由去年末的1.92%降至1.77%,下行15个基点。对此,该行表示,净利息收益率下降主要受LPR下调滞后反映、存款定期化延续等因素综合影响。同时,息差走势具有行业性、阶段性特征,该行将在资产、负债两端协同发力,持续优化结构,将净息差保持在合理区间。建设银行也提到,该行报告期末净利息收益率为1.83%,净利差为1.64%,较去年末均有所下降,主要受到LPR下调以及市场利率整体走低影响。
交通银行净息差较去年末下行15个基点,相比去年同期则下降23个基点。对此,该行提到两点原因:一是资产端受 LPR 多次下调、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及存量贷款重定价等多重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较多;二是负债端存款继续呈现“定期化”的趋势,同时受前期美元加息等因素影响,同业负债成本同比上升,计息负债成本率整体上行。
此前,多位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随着存量贷款迎来重定价高峰,一季度银行业息差压力较大,但后续随着重定价压力缓解,加上负债成本控制,息差压力大概率会有所缓解。据邮储银行披露,该行通过强化价值存款及结构优化的考核措施,一季度付息负债的平均付息率已经较去年全年下降了6bp。数据显示,该行一季度净息差下行11bp至2.09%,但依然是大行中最高。
另外,在非息收入方面,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持续,各行中收分化趋势加剧。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出现同比减少,其中交通银行同比下降7.67%,该行称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减费让利以及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代销类收入、理财业务收入和投资银行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工商银行也表示,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客户投资理财风险偏好下降,导致资产管理、代销基金收入下降较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2.86%。
不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规模最小的邮储银行,相关收入在一季度逆势大增27.5%达到115.86亿元,该行称,主要是因为提前储备客户和项目,抢抓年初旺季营销的“黄金期”,代理保险、信用卡、投行和交易银行等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建设银行也在一季度抓住市场需求,加大业务拓展,因为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等多项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2.62%;个人客户基础强大的农业银行,一季度相关收入也实现2.78%的增长。
票据冲量改善,存款定期化趋势持续
今年一季度,六大行资产规模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总规模达到174.52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约6.34%,增速则较去年全年腰斩。其中,工商银行总资产突破40万亿元达到42.03万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期末总资产分别为36.94万亿元、36.81万亿元,中国银行一季度总资产突破30万亿元,至此30万亿梯队银行增至4家。
去年,多家大行资产增速创下近10年新高,主要支撑正是贷款规模高增长,贷款增速普遍在两位数以上。虽然今年一季度信贷增速逐渐回到个位数增长,但投放力度在历史同期中依然较高,且信贷质量明显改善。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创下新高。从大行投放来看,1~3月,六大行客户贷款余额合计增加5.84万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客户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37万亿元,增速6.92%;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贷款余额增量也均在1.3万亿元以上,增速分别为6.28%、5.66%,中国银行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增加1万亿元左右,增速5.86%。从工行、中行数据来看,内地人民币贷款普遍高于整体贷款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今年实体信贷需求逐渐释放,银行依靠票据贴现调节信贷规模的“冲量”现象明显缓解,去年大幅增长的票据融资逐渐回落。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企业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3.17万亿元、6.68万亿元,票据融资则减少9803亿元,其中3月减少4687亿元,同比少增7874亿元。从一季报来看,大行票据融资余额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建行、农行降幅在30%以上。
在信贷需求低迷的2022年,各银行的票据贴现业务规模普遍出现大幅增长,票据转贴现利率也因此一度逼近“零利率”,其中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票据贴现余额增幅均超过50%,建行、农行、工行贴现规模更是翻倍增长,突破万亿元。
具体看贷款投放,对公贷款增速整体高于个人贷款增速,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等依然是重点投放领域。比如,邮储银行一季度公司贷款、个人贷款较上年末增速分别为10.42%、4.11%;交通银行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分别增长7.83%、0.95%。
其中,邮储银行一季度投向实体经济贷款增加4446.39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农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2.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绿色信贷业务、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均突破3万亿元,增幅均为22%,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3%;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3220.48亿元达到2.67万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增加26.09万户达到279万户。
在居民储蓄意愿较强背景下,各行负债规模保持强劲增长。今年一季度,六大行客户存款余额较去年末增加9.91万亿元,其中农行以2.55万亿元增量和10.15%增速位居榜首;其次是建行,客户存款余额增加2.46万亿元,增幅9.82%;工行存款规模增长2.11万亿元,增幅7.08%;中行存款规模增加1.71万亿元,增幅8.5%,其中内地机构人民币客户存款增长9.39%。
而这背后,存款定期化趋势依然明显,这也成为息差压力加剧的重要原因。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一季度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分别增长15.49%、4.39%。交通银行期末活期存款占比34.44%,较上年末下降1.72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占比64.15%,较上年末上升1.77个百分点。
不良率整体改善,个人住房、信用卡仍需重点关注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今年3月末,六大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32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430.86亿元。其中,除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32.76亿元外,其余5家大行不良贷款余额均有上升。
一季度,六大行不良贷款率“三平三降”,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不良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余3家大行不良率与去年末持平。邮储银行依然是不良率最低大行,一季度下降2bp至0.82%,工行、建行以1.38%的不良率并列居首。
与去年趋势基本一致,尽管房地产领域不良率抬升,但各大行对公不良率整体呈下行趋势,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提高。以交通银行为例,该行一季度公司类贷款不良率由去年末的1.67%降至1.59%,个人贷款不良率则从0.85%上行至0.92%,其中经营贷不良率由0.72%降至0.63%,但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由0.44%提升至0.47%,信用卡不良率由1.95%提升至2.21%。
多数大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略升,一季度邮储银行下降4.39个百分点,但调整后拨备覆盖率依然最高(381.12%),其余各行拨备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除邮储银行外,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也在300%以上。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下一阶段,银行业资产质量反弹压力较大,而相比国有大行,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尤其值得关注。一方面,前期支持实体经济的阶段性政策措施陆续退出,部分贷款如普惠小微贷款的资产质量可能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房地产市场仍然较为疲弱,需求不足,将可能影响房地产类金融资产的安全性。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