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 5 月 8th, 2024

未来ChatGPT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文学艺术创作?ChatGPT会是文科生的末日吗?日前,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19期“弗兰肯斯坦之梦:ChatGPT的文学艺术创作”在天桥艺术中心举办。对谈嘉宾围绕ChatGPT在文学艺术创作的现实影响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热烈交流。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六届文学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合作举办。

ChatGPT为什么能?

在探讨ChatGPT的功能性时,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杨建梁首先提到了语言模型。语言模型是用大量语料做支撑,对人工智能进行“训练”,并通过概率机制给出答案。他指出,ChatGPT已经超出语言模型的能力和范畴,展现出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特殊能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语言模型足够大,“训练”资料足够多,当参数量大到一定程度时,ChatGPT就涌现出特殊的能力;二是它逐渐掌握了人类的推理能力和思维链,因此处理很多任务时表现出近似于人的语言或行为。但他同时强调,ChatGPT仍然离不开复读机的属性,因为它的终极目标是说像人的话,但并不关注这句话本身是否正确。

人大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汪海认为,传统的人工智能,总是在回避人们的问题,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而ChatGPT更直面问题,对话性更强,同时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推理。“我曾尝试让ChatGPT完成一篇有关‘弗洛伊德如何看待游戏这个概念’的论文,仅几分钟就完成了,且论文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汪海同时强调,千万不要忽视ChatGPT背后的人,ChatGPT深度学习时需要人进行监督和反馈,从而不断修正完善,因此它是离不开人的“喂养”和“训练”的。

人大艺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郭春宁从文化的视角来阐释ChatGPT。她认为ChatGPT是在对话中生成,在合作中涌现。今天的ChatGPT是数字时代塑造出来的一个新的人类神话,可能很多年以后我们回望,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尤利西斯”。人类有编织神话、相信叙事、形成共同体的力量,而ChatGPT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回望神话、重新理解人类是一个共同体的机会。

ChatGPT将取代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吗?

 对于 ChatGPT将来会否取代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问题,汪海认为,ChatGPT有意避免抓取有版权限制的书籍,而主要使用网络上公开的语料,因此它所谓的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来自于无数普通人的共性,而不是它真的会思考,它的创作水平也基本处于平均水平。

汪海以《好人难寻》为例,认为原著包含讽刺和喜剧性,ChatGPT虽然也能讲笑话,但没有办法去体会细微却造成本质差别的东西。在他看来,这是由于,文学创作不光是来自于阅读,还来自于人生经验。人在不断从肉身、从实践、从与其他人的互动交流中,吸纳和积累各种经验。而ChatGPT没有身体,它汲取的是所有别人经验的最终成品,但是它是否能够获取新的还没有转化为文字的经验,还是一个问题。

对此,对话主持人、大文学院副院长陈涛有不同的看法。他提出疑问,如果给ChatGPT“喂食”大量托尔斯泰、狄更斯等名家作品,它是否有可能成长成一个杂糅百家之长、并且不会被人认为是模拟写作的机器人呢?陈涛认为,人与ChatGPT创作的区别就像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的差别。商业电影和类型电影往往都是千篇一律的,它的起承转合、节奏是比较商业化的;而艺术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创作是有个性、有风格的。

郭春宁认为,机器人无法替代文学创作,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和快乐感体现了创作者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会将自己喜欢的风格融入到写作中,但ChatGPT的创作更体现人们在合作中涌现出的味道。

汪海还认为,ChatGPT并不意味着文科生的末日,它可能标志着文科新的发展方向,未来文学将更多地与科学展开对话。如果忽视这种新的趋势,文学和艺术的领域只会越来越小,文学艺术的解释力和魅力也会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很可能变成博物馆的遗迹。“ChatGPT不会让文科消失,只会对文科教学、对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它将教会读者辨别写作的好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码通天下
服务平台
跨境人联网
优品出海
选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