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 9 月 17th, 2025

  作者:可乐爸爸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感触颇深。

  新闻的主人公叫徐世海,是两个男孩的父亲。

  2020年5月12日,徐世海的大儿子徐浩宇跳楼自杀,年仅17岁。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徐世海一时反应不过来。

  事发前一晚,徐世海回到家后儿子给他倒了杯茶,之后还洗衣服拖地,一切都和往常一样,怎么第二天就跳楼了呢?

  在徐世海的眼中,儿子长得高大帅气,性格阳光开朗,平日里喜欢帮助他人,和朋友出去玩时会帮着拎包,看到同学没钱了会请对方一起吃饭。

  喜欢画画的浩宇,在疫情期间还为抗疫人员画过肖像,以此来致敬心中的英雄。

图片来源:冰点周刊

  所有的一切,都让徐世海无法理解,平常看着积极乐观的儿子,为何选择用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翻遍了浩宇的遗物,他也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了挖掘儿子自杀的原因,45岁的徐世海做出一个决定:

  卧底儿子平常聊天的QQ群 ,看看当时儿子都接触了些什么,希望通过那些信息了解到儿子人生的另一面。

  徐世海坐在儿子生前给为自己画的漫画前

  图片来源:冰点周刊

  01

  每个想寻死的孩子

  内心都有一道缺口

  让徐世海没想到的是,儿子的QQ群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打开后出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黑暗的世界。

  原来,看上去上健康开朗的浩宇,很早就加入了一些“约死群”、“自杀群”。

  这些群里都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经常会聊一些关于“自杀”、“死亡”的话题,有时甚至会结伴相约自杀:

  “活够了,真的够够的。”

  “死了才能解脱。”

  “我走了,你们来不来?”

  徐世海这才明白,儿子浩宇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活在了痛苦和绝望中,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自己却毫无察觉。

  他突然想到,儿子自杀前,学业极为繁重,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上课,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宿舍休息。

  是不是在学业的重担之下,儿子内心的压力无处排解,从而陷入了情绪的低谷?

  如果当时有人好好开导开导他,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

  看到群里那些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徐世海下定决心,要将他们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

  他伪装成十几岁的学生,悄悄潜入那些“约死”群、“自杀”群,看到群里有人发“想死”这样的话题,他会马上加对方好友,设置为“特别关注”,和对方进行私聊。

  有一个上高二的女孩告诉徐世海,她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人,肩负着全家人的期望。

  但她真的学不进去了,想要请假休息一段时间,调整好状态再继续学习。

  但她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反而等来了父亲的一句:

  “你就是在家等死。”

  还断了她的生活费。

  父亲的话让她感到绝望,也让她对亲情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徐世海听闻后对她说:

  “全国学生那么多,都去清华北大,也坐不下呀。”

  劝她说:

  “人生就像心电图,起起伏伏才是活着,一马平川就完了。”

  聊着聊着,女孩的心结就慢慢解开了。

图片来源:冰点周刊

  还有一个18岁的高中生和徐世海聊天时说:

  “父母总认为衣食无忧了,就没有什么好不开心的了。在他们的眼里,我的痛苦难受都是无病呻吟。”

  徐世海就陪他聊天,给他发一些段子,一直到半夜两点。

  对方回他一句“哈哈哈哈”,就能让徐世海感到欣慰,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在“约死”群潜伏的时间长了,他发现,那些隐藏在手机背后想要寻死的孩子,内心都有一道缺口,里面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徐世海说:

  “他们压抑地太久了,就像一个汽油桶,早已积满了油,就差一个火星把它引爆。”

  很多在家长眼里积极乐观、优秀懂事的孩子,内心早已遍布创伤。

  有些家长,在孩子出事后,才知道自己从来没走进过孩子的真实的世界。

  孩子寻死,肯定是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终止痛苦,不再面对惶恐和不安。

  这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就会决定孩子的生路。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甚至还遭到了无视和指责,就很有可能放弃自己,产生轻生的念头。

  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路上,永远不要做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02

  孩子身上出现这些信号

  家长一定要注意

  联合国儿基会和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

  自杀是全球15至19岁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专家郑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

  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大学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个数据,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想。

  有些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甚至会觉得现在的孩子太过脆弱。

  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

  现在的孩子心理需求已经提高了,但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仍在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养育孩子,又或者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却因为缺少知识和方法而无计可施。

  如果父母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排解压力,接纳自己,任由负面情绪在孩子内心堆积,最后会让孩子走向极端。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

  “我的孩子一向很好,没有异常。”

  如果发现孩子身上出现这些信号,家长就要注意了:

  1、厌学

  2、沉迷网络和游戏

  3、抑郁

  4、焦虑

  5、不出门

  6、不与人交往

  7、砸东西

  8、攻击他人

  9、考试综合症

  10、饮食出现问题

  上面这些信号,单独来看都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也是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有的一些表现。

  但是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4个以上的信号,父母就需要警惕了,孩子也许不仅仅是有一些情绪上的问题,还有可能面临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的及时介入和帮助。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

  “家庭的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孩子从父母身上所汲取的能量,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软实力”。

  03

  五种心理养分

  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

  频频发生的悲剧、年轻生命的消逝让人惋惜,同时也让人警醒:

  那些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孩子,内心可能早已暗流涌动,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面对这些问题,有的孩子能够积极面对,寻求帮助;有的孩子却会被负面情绪吞没,陷入无边的黑暗,关键就在于父母平常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上。

  想要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这5种心理的养分:

  1、无条件接纳孩子。

  徐世海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多孩子的信任,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会张开怀抱,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和孩子聊天时,徐世海会把他们的生命和快乐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想着教育孩子、改造孩子、否定他们的想法。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聆听,并包容孩子的一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感。

  放平心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2、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父母的关注和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父母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

  周末带孩子出去参加爬山、露营或其它户外活动,这是减压的好方法,睡前和餐桌上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时机; 

  每天至少花半小时坐在孩子身边一起做事或说话聊天,陪伴,将会让孩子获得心理的满足。

  阳光开朗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3、尊重孩子的情感和想法。

  孩子需要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应该得到认真对待。

  很多事情大人觉得没有什么,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很严重的事情。

  父母要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情感和想法,而不是用自己主观的臆测去回应孩子的需求和困惑。

  4、给孩子正面的反馈和支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父母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正面的反馈和支持。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进而减轻心理压力。

  告诉孩子你爱他们本身,不是爱他们带回家的成绩;

  告诉孩子在他们以后漫长的人生中会有更多的人爱他们; 

  告诉孩子不要用目前学校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活着的价值;

  告诉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是好的经验,拥抱失败而不是害怕它。

  父母的正面反馈和支持,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好良药。

  5、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关系对其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尽可能减少争吵和冲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温暖的成长环境。

  同时,父母不要只在意孩子的成绩和外在表现,而是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充满爱和欢笑的家庭环境,家人之间平等友好的沟通交流,是孩子最需要的心理养分。

  04

  教育专家陈默老师曾说:

  “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过去,我们只要能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会觉得满足和幸福。

  可是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也在发生变化,现在的孩子,虽然不用为生存问题而担忧,却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

  学习成绩的压力、同学朋友的社交压力、父母长辈的期待,都有可能让孩子感到焦虑和痛苦,最终发展成心理问题。

  为人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和求助,千万别自以为是,更不要随意指责本就心灰意冷的孩子。

  请多一点包容和鼓励,守护孩子心理的健康。

  请多一点爱与尊重,铸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陪孩子度过人生的每一段艰难时光,做孩子最大的靠山。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