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斌 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司长
来源 | 《中国外汇》2023年第5期

《中国外汇》:2023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工作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刘斌:经常项目交易与实体经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国际收支平衡的“压舱石”和涉外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在研究制定政策、优化管理服务时,积极践行“外汇为民”理念,保障真实合法的跨境资金结算便利。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紧紧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畅通国内国际要素双循环,提升国内国际循环要素质量和水平,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稳健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持续深化经常项目外汇领域改革,以优化管理和制度创新为主线,以服务实体和便利民生为动力,以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经常项目跨境资金结算为目标,不断完善与新发展格局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机制,助力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外汇》:您提到经常项目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请问外汇局在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便利化用汇需求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2023年在进一步推进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方面有哪些想法?
刘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市场主体真实合规用汇需求作为推进经常项目便利化的中心任务。面对市场主体个性化、复杂化、差异化的业务诉求,外汇局主动深入一线,积极回应市场关切,实现完善管理、提升能力、服务主体的协同推进。2022年,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外汇管理“放管服”改革,以高质量的便利化政策供给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其一,帮助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企业降本增效。坚持改革开放和风险防控一体试点、一体推进,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洋浦经济开发区、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等区域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下称“高水平开放试点”),通过该试点赋予银行更多自主权,银行可按照展业原则优化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机制,支持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有效推动外汇收支业务减流程、降成本。2022年以来,经常项下高水平开放试点业务办理达6.7万笔、规模突破500亿美元,优质企业经常项下资金结算效率提高50%以上。其二,促进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在大连、内蒙古、西藏等10个地区落地,实现便利化政策全国覆盖,并持续升级完善贸易便利化政策,拓宽便利化业务范畴,稳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更多中小优质企业跨境贸易资金结算实现“秒申请、分钟办”。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办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200多万笔、金额1.2万亿美元。
二是统筹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灵活适配的管理方式满足市场主体特殊用汇需求。与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推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跨境业务办理流程和服务等6项外汇服务举措,促进外贸出口保稳提质。开辟外汇“绿色通道”,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用汇便捷高效,指导银行搭建国际赛事跨境资金收付“快车道”,及时回应涉赛机构外币现钞业务诉求,保障赛事便利用汇。支持四川泸定县抗震救灾工作,指导银行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简化经常项目收付汇业务流程和材料。
三是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专业、敬业的优质服务解决市场“急难愁盼”问题。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督导全系统主动研究“不常见、不好办”的复杂个性化业务,重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指导分局、银行建立直联点、常态化监测服务机制等,主动收集、积极回应市场主体真实合规的复杂化、差异化业务诉求。2022年以来,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着力破解复杂化差异化业务难题,在坚持实质合规的原则下,形成并共享最佳实践案例100余例,为分局指导银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参考借鉴,丰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将金融为民的理念落实落细。
2023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持续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及时总结评估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实施效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扩大经常项下便利化政策覆盖范围。同时,继续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受惠面,将更多具有参与意愿且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尤其是笔数较多的中小微企业纳入便利化政策范畴,压实银行总行主体责任,提升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主动性,增强市场主体的便利化政策获得感。此外,指导银行继续用好个人经常项目特殊外汇业务处置制度,及时、妥善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和用汇便利化诉求,进一步改进个人用汇服务,提升银行办理个性化、差异化业务的专业能力。
《中国外汇》:近年来,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在助力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如何解决其中涌现的新诉求,从而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刘斌:近年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外汇局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聚焦贸易新业态“小额、海量、电子化”等交易特点,主动探索并积极完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管理方式,以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畅通渠道等方式,出台一系列优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管理政策,不断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创新发展。
一是优化市场采购结算渠道。支持在联网信息平台备案的市场采购主体在线自助收结汇,指导相关分局通过完善数据采集渠道、推动平台建设等措施,提升市场主体资金结算效率,确保外汇政策供给有效适配市场采购贸易“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特点。2022年以来惠及中小微及个体商户8万余家。此外,会同商务部等部门新设天津王兰庄国际商贸城、河北唐山国际商贸交易中心等8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推进贸易新业态发展。
二是优化跨境电商业务结算服务。鼓励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跨境电商提供多样化的跨境资金收付通道,统筹解决跨境电商企业在资金管理、汇率避险和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发展诉求。2022年新增4家银行和支付机构凭交易电子信息开展跨境电商外汇服务,扩大资金结算服务范围,以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诉求,全年23家支付机构和14家银行共办理贸易新业态外汇结算9.7亿笔。此外,持续简化小微跨境电商企业货物贸易收支手续,年度贸易收汇或付汇规模低于等值20万美元的小微跨境电商企业可免于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手续。
三是完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管理。进一步做好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支持政策落地推广,通过业务培训、案例分享等方式,传递新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同时细化银行审核与展业操作要求,在业务真实合规、风险可控等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研究推出委托境外加工、全球采购、承包工程第三国购买等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模式,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约物流和结算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2022年以来,全国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收支总额2185亿美元,业务保持平稳增长。
2023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继续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做好政策供给、跟踪政策效果、保障政策落实,同时持续优化管理方式,让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紧跟高质量发展步伐。一是持续跟踪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政策落地情况,深入调研市场新诉求,优化新型业务模式核查管理,扎实做好业务常态化监测和异常处置。二是用好《跨境外汇支付业务展业规范》等政策,提高机构展业能力。三是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支付机构和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为市场主体提供结售汇及相关资金收付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增加落地分行数量和业务种类,为新业态主体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结算服务。
《中国外汇》: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陆续出台多项经常项目便利化政策,有效满足了市场主体真实合规的用汇需求。目前,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业务可直接在银行办理,请问外汇局在做好政策传导、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方面有什么考虑?
刘斌:用足用好已出台的便利化政策始终是外汇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2022年,我们把常态化政策传导作为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的工作着力点,通过媒体政策宣介、银企座谈会和宣讲会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外汇便利化政策知晓度,形成政策传导的系统合力;组织各层级银行开展经常项目常见易错问题自查,找准政策遗漏点和失真点,有效贯通服务两端;由下而上开展问卷调查,全面摸排便利化政策直达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进一步提升便利化政策的质效。
新的一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继续完善常态化政策评估问效机制,促进便利化政策红利充分释放。一是强化政策传导执行力。通过建立常态化银行内控制度分层抽查制度,压实各级银行主体责任,定期汇总一线网点业务办理实际情况,及时通报并纠偏政策执行“自行加码”“一刀切”问题。二是突出政策指导针对性。结合培训与调研收集的政策诉求,更新完善真实性审核实务手册、常见易错问题清单和实例解析手册,会同银行外汇业务自律机制加强政策宣导,持续提升各层级银行真实性审核能力和效率。三是推动政策督导常态化。定期组织分局梳理完善“服务质量台账”,定期汇总政策执行情况反馈和最佳实践案例,形成可量化的考核指标。
《中国外汇》:新的一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在提升管理效能、完善治理体系方面将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刘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元素不断融入贸易领域,国际贸易模式呈现区域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特点,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在提升贸易结算时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2022年,外汇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及进出口形势监测,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时掌握经常项下跨境收支苗头性、趋势性变化。同时,积极夯实信用管理基础,强化异常交易的有效处置,兼顾促便利和防风险,不断完善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适应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体制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聚焦管理体系的适配优化升级,提升精准施策的实践成效,着力培育企业“越诚信越便利”的经营生态,不断提升银行“越合规越自主”的展业能力,筑牢经常项目收支基本盘。一是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分类管理质效,改进贸易主体分类标识管理和精准便利工作,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便利化获得感。二是坚定推动银行真实性审核转型升级,指导银行总行加强经常项目展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真实性审核信息系统支撑,强化各层级人员“实质真实、安全高效”的审核理念。三是稳步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在政策完善、日常监管合作、创新业务设计等方面持续推进本外币政策协同,逐步形成本外币一体化管理的负面清单。四是不断完善风险交易全链条管理,扎实开展常态化全链条监测筛查,聚焦重点风险主体和主要渠道特征,强化跨境交易事前、事中、事后的关联分析,共享交易上下游的异常风险信息,提升经常项目外汇监测核查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