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发展至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精不精”。
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襄阳高新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两个空间”,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样本”,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建设“两个空间”齐头并进
“办理业务的等候时间,可以看感兴趣的图书和报刊杂志,真不错。”4月10日,在襄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大厅等候区的“文化驿站”,李先生赞不绝口。
这是襄阳高新区建成的第二家“文化驿站”,运行半年时间,广受好评。高新区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中心主任邹丹介绍,“文化驿站”服务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了生活、科技、文化等多种类别图书245册,价值1.2万余元。除了丰富的纸质图书,还引进了数字图书馆,整合了湖北政务服务功能、信用湖北查询功能以及电子书、有声书、期刊和讲座等数字阅读功能。市民只需轻触自助服务机屏幕,便可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近两年,襄阳高新区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出一批外在形式美、功能服务好、理念模式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驿站”、“车城书房”、“青蓝悦时光”休闲书吧、24h自助借阅智慧图书馆等,深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街区、进企业、进商圈。2023年初,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襄阳首届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活动,车城图书屋获评“最美公共阅读空间”。
在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襄阳高新区加快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据介绍,“襄阳高新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已发展成为“高新文化新IP”,目前累计推送图文信息约700期2000余篇,订阅用户达4万余人。创新采用“云+端+大数据”模式的阅读服务,投入数字资源10万种,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启农家书屋“云上点单”选书新模式;“文化驿站”内的数字服务终端,不仅整合了各种政务服务平台,还拥有电子图书100万种、期刊6500种,报纸300种、学术视频20000集以及海量中外文献源数据、听书资源;襄阳地区首个百度大脑人工智能产业与创新服务平台打造的襄阳市图书馆科创分馆即将落户高新设计创意产业园;分布在居民小区的24小时智慧图书馆、“红色文艺轻骑兵”网络展演、新春网络文化节……数字化建设搭起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高架桥”,让高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成果惠及更广大的群体。
城乡“两个空间”均衡化一体化发展
4月10日下午,在团山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王菊大姐借到了自己喜欢的小说。
团山镇文化专员张垒介绍,为了避免买的书居民们不感兴趣,现在都是提前发调查问卷,充分征求大家意见后,再进行配送,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去年以来,高新区文体中心在已建成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全域探索实施“清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有多少农家书屋就提供多少个个性化补充更新书单。
同时,襄阳高新区积极拓展农家书屋服务阵地,在“红色驿站”内设置“全民阅读服务点”,把农家书屋服务和党的建设相融合,打造农家书屋少儿阅读示范点,在引领乡风文明、培养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乡村治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农家书屋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阵地之一。4月7日晚,东风社区的文体广场热闹非凡,几个老人占据了乒乓球台,年轻小伙在篮球场上青春飞扬,另一头的儿童游乐场上则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荡秋千、爬滑梯、跷跷板,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在高新区各村(社区)共建有23个这样标准化的文体广场。为保障城乡公共建设,襄阳高新区每年都会按照“5、4、3”的标准(常住人口3 万人以下每人每年5 元、3万到5 万人的每人每年4 元、5万人以上的每人每年3元),将公共文化建设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均衡化。至2022年底,已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0个,农家书屋65个,文体广场68个,文化宣传长廊128个,全民健身路径278套,智慧图书馆6个、文化驿站2个、城市书房1个,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乡公共文化队伍的建设。近年来,襄阳高新区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区聘乡镇(街道)用”的形式,不仅为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2名,还在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由公共财政补贴的专职文化辅导员65名,全区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文化辅导员为辅、文化志愿者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为了实现城乡建设资源的多元化,襄阳高新区连续5年面向社会力量公开购买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服务,让高新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是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城乡各地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全区82支社会文艺团队,长期活跃在各村(社区)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中,每年累计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600余场。团山镇的广场舞活动,米庄镇的书法美术展览、刘集街道的非遗小课堂、东风街道的文化志愿服务、紫贞街道的民乐合奏、七里河街道的现代摇滚,整个襄阳高新区“两镇四办”一地一特色,一域一文化,城乡文化惠民活动一体化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空间”共同繁荣
2月10日,湖北省文旅重点项目招商签约大会在武汉洪山宾馆举行。会上,高新区同上海尚等影业有限公司、湖北亿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协议,为高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高新区文体中心以“大文化”的发展理念,突破文化部门思维局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跨部门、跨领域共建共享和融合发展。通过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文化+”,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与供给质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和群众需求有效匹配、对接水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互生并进的发展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供给的多样化,使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选择更加丰富、体验也更加愉悦,进一步推动、促进了高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邹丹介绍。
2022年,高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6家,实现营业收入162.9亿元,同期增长16.3%,占全市文化产业营收的27.8%,规上企业数量和营收两项指标排名襄阳第一。
为切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高新区文体中心紧盯招商引资、市场主体培育等目标,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压缩核验时限,实现印刷复制企业和出版物经营单位年度核验“只跑一次”;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通过“扫楼扫街”,主动上门宣传进规入库优惠政策,为文化企业“牵线搭桥”,降低生产成本。
线上和线下并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融合,处处弥漫着文化的韵律,洋溢着创新的气息。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高新区将坚定不移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为襄阳都市圈建设贡献高新力量。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李义李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