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 9 月 28th, 2025

  “4月6日,在国家海洋博物馆“龙的时代”展厅,挂在墙上长达11米的关岭鱼龙化石,经过3个多月的修复终于与游客见面了。此次化石的修复,观众不用隔着玻璃,也不用隔着屋子,可以与修复师面对面,清晰直观地看到全程。据悉,这是目前国内已展示的最大、完整度最高的古鱼龙化石之一,而博物馆现场对游客公开修复过程在天津是首次,在国内也属少见。

  记者 贾磊 摄影报道

  据了解,此次修复的这具鱼龙化石是2019年国家海洋博物馆征集收藏的一个重要标本。该化石发现于贵州关岭地区,标本体型巨大,长度达11米左右。化石在修复前,大部分骨骼都被围岩覆盖。修复现场,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四位修复师打开头灯、戴上耳罩、拿起气动雕刻笔,笔尖飞速转动,发出“滋滋”声……一块灰色的石灰岩里,鱼龙化石的骨骼逐渐显露出来。现场的游客们看到这一幕后都驻足观看,或举起手机拍摄,还不时有人问工作人员:“这是真的化石吗?这也太壮观了!”“现场修复是为了把化石骨骼细微的部分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传播知识的过程。”国家海洋博物馆自然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告诉记者。

  鱼龙是生活在三叠纪海洋中的爬行动物类型之一,具有调孔型头骨。它们的外形与海豚相似,四肢发育成桨状,适于游泳,为肉食性、卵胎生。化石修复师历经几个月,对其进行了围岩清理、加固、修复等工作。目前,标本的头骨、脊椎骨、尾椎、肋骨以及前后肢骨骼等部分均完整地展现出来,骨骼完整率达到了90%以上。

  “化石的修复保护是博物馆的职责之一,只有修复,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包括古环境的反推演等;只有修复之后,观众才能看得更清楚、更立体,才能感受到这个动物原本是什么样子;只有修复以后,才能加强对它的保护,这是一个并行的过程。”国家海洋博物馆自然生态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张程瑜表示。

  据介绍,在石灰岩中修复脊椎动物化石是世界古生物学界公认的技术性难题。记者在现场看到,修复过程好像外科医生在做一场手术,修复师手中的气动雕刻笔相当于“手术刀”,通过调节风量的大小,将包裹在化石外面的围岩打掉。由于岩石坚硬,化石和围岩反差很小,所以这是一场完成精准度要求极高的“手术”。

  “以前也修复过别的化石,修复后完整度高的化石没有这大,有那么大的化石又没有这个化石完整。从化石本身来说,要想保存特别完整是很难的事情,几亿年前它死亡之后很快被海底泥沙掩埋,经过沧海桑田,它被考古发现也是一件概率很小的事情,所以如果还保存完整,那真的是很不容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修复师丁今朝说。

  “我们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继续合作,技术人员会对鱼龙化石的头部进行3D扫描,对头骨进行复原,让观众看一下这个鱼龙头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张阳告诉记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News财经APP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