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 10 月 1st, 2025

特斯拉2023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42.29万辆,同比增长36%!

据乘联会统计,特斯拉一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约19万辆新车。而在美国,这一数据同样会超过18万辆。

虽然在疯狂内卷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区区”20万辆的成绩已经不那么显眼。可在美国市场,特斯拉是绝对的扛把子。

夸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如果没有特斯拉,整个美国电动车市场,全是xx!

有数据为证:2022年美国共注册了76.7万辆电动车,其中有48.4万辆——64%都是特斯拉;而特斯拉旗下的4款车型,也包揽了5台最畅销电动车的4个席位。

唯一不是特斯拉的,是赌上了半辈子荣耀的福特电马。但它的销量连Model Y和Model 3的脚后跟都看不到,仅仅跟售价贵了一倍的Model X打了个有来有回。

可以想见,特斯拉在美国有着多么恐怖的统治力。

前两天李斌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一句,“特斯拉在中国没有定价权,但在美国有”,已经可以说明一切

而当特斯拉开始大降价,那么美国的其他电动车制造商……

0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022年的产销数据表明,特斯拉首次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今年一季度同样如此。

为了刺激销量,特斯拉于今年一月在全世界开启了降价狂潮。

从美国到欧洲,几乎所有电动车市场都笼罩在特斯拉降价的阴影之下

特斯拉的想法很简单:订单疲软?消费者兴趣减弱?没有什么问题是降价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接着往下降

(4月7日,Model S和Model X在美国今年第三次降价)

事实证明,“一力降十会”的做法确实有效。今年一季度,特斯拉订单量增长的速度非常喜人。

用马斯克的话说就是,“订单几乎是生产速度的两倍”

只是,开足马力卖车的特斯拉,似乎把两家美国的造车新势力给“误伤”了。

今年2月,美国电动车创业公司Rivian裁员6%,涉及约840名员工。

(对Rivian还比较陌生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了解:开局天秀!这个“特斯拉杀手”最好的未来,竟是活成美国版理想?)

紧接着3月的时候,Rivian又被曝出可能要对工程师下手——

如果那些在新冠疫情期间习惯了居家办公的工程师,在眼下Rivian急需提振产量的时候,不愿意前往伊利诺伊州的工厂上班,那么Rivian就会把他们开掉,重新招聘愿意守着工厂的人来替代他们。

咳咳……有点资本主义内味儿了

Rivian接连的两项动作,其实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

一个悲伤的故事是,连小学生都能算明白,公司想要盈利,就得保证收入大于支出。

那么以汽车为主营业务的Rivian,想提升收入就得多卖车。

但多卖车的前提,是得能把车造出来。这可是直接戳中了Rivian的肺管子——

自去年11月开始,Rivian就不再公布新增订单数了。理由并不是新增订单量实在少得可怜,而是“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4年,翻译一下就是卖脱销啦!!”

今年3月,Rivian甚至都不惜为了“取消独家购买权”得罪亚马逊,以优先交付其他客户的订单。

要知道,亚马逊可是和Rivian签下了10万辆电动车的大订单,这还是在Rivian首款车都没有实现量产的2019年,是名副其实的“金主爸爸”。

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Rivian这么重要的客户都顾不上了,也要稳住个人订单的交付,只能说明一点:

由于交付周期实在太长了(去年8月份下定、提车至少等一年),用户开始大批量退单;新增用户也因为提车难,有了很强的观望情绪。

要知道,国内的进口奥迪Q7和奔驰GLE就是因为没现车要等半年,才把国产宝马X5L送上了月销1万+的位置……

Rivian要是再不交车,

很可能就看不到2024年的太阳了

这时,隔壁的特斯拉不仅有现车,还来了一大波降价潮……

于是,收入上不来的Rivian,想要维持现金流来活命,就只能选择裁员——

“目前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削减包括人员工资、原材料购买、物流支出等各项成本,缓解公司目前糟糕的财政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全部资源去扩大生产,以实现交付量的快速增长来增加收入,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并盈利。”

Rivian的困境大体如此。而另一家美国初创汽车公司Lucid,还另有其他的不幸,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今年3月,Lucid宣布计划裁员18%,总计约1300名员工,目的同样是为了削减成本,我们按下不表。

(Lucid的介绍看这里:在满地石油的沙特买电动车是什么体验?这帮中东土豪为何会看上这家公司?)

不同于专注电动皮卡和电动越野SUV、与特斯拉产品重合度相对有限的Rivian,Lucid唯一的量产车Lucid Air,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特斯拉Model S

因此在隔壁特斯拉降价时,自然会受到一系列的拷问:龙头都降了,你凭什么不降?是不是在姜太公钓鱼?还是你们的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追命连环call,可谓刀刀致命

更何况,Lucid本来卖得就不好。

大家都知道,美国近两年经济不景气,豪华汽车的需求量一直在下滑。

根据Lucid公布出来的2022年产销数据,去年Lucid总共生产了7180辆汽车,但交付量却只有4369辆。嗯……差不多是特斯拉的零头吧。

然而,一个好消息是,Lucid目前不存在产能危机;

但一个坏消息是,生产出来的车有将近一半都卖不出去

虽然,尽管,好在,Lucid也有“大金主”兜底——沙特政府曾经承诺将向Lucid购买10万辆电动车。

但是!在个人用户的订单量缩减上,Lucid也和Rivian一样,被特斯拉降价所殃及。

前段时间,可能是Lucid自己“说漏了嘴”,截至2023年2月21日公司共有2.8万个订单,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000,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用户取消了订单

明明特斯拉降价并不是意在Rivian和Lucid,可造成的结果却是这两家初创公司被重伤。

连找地说理都没意义……大概弱小,就是最大的原罪吧。

02. 美国资本家也拿不出钱了!

Rivian和Lucid当年各自顶着“特斯拉杀手”的名号闪耀出道,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沦落到今天这般裁员维生的境地,直接原因就是这两家初创公司一直在亏损,巨额亏损,且短期内见不到盈利的可能。

投资者投资初创公司,图的不就是哪天初创公司“鸟枪换炮”,发达了能给自己带来巨额回报吗?现在鸟枪别说鸟了,连个小松鼠都打不着,肯定要发飙啊!

具体到行业和产品,投资者认可Rivian和Lucid所在的电动车行业是“风口行业”,但可能根本不在意他们的车好不好

投资者关心的只是故事好不好听,这笔投资会不会赚钱。

当初创公司无法回答“盈利”的问题,就难以吸引足够多的投资者;

而只有反复讲述的故事足够动听,才能不断勾起投资者的兴趣实现融资,以弥补经营过程持续产生的亏损。

裁员,虽然可以被视为短尾求生、破釜沉舟的决心,但也无疑是个负面信号,在向市场和投资者展示着初创公司对于前景的担忧。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不指望能从资本市场上融到多少钱,最起码融到的钱无法维持公司现有的规模。

这番勒紧裤腰带、摆明要过苦日子的态度,也揭示出一个现实——

美国的资本市场不活跃,而且很不活跃。

说人话就是,大环境不好,大家投资都很谨慎。

从去年开始,美国有头有脸的科技公司几乎都在裁员,今年更是愈演愈烈。仅过去的三个月,就有超16万人被裁员,比去年一整年都多。

亚马逊、Google、Meta、微软等公司都位列其中,甚至连麦当劳都在准备全球裁员和精简菜单,把那些不挣钱的产品抹掉。(喜欢喝奶昔的小伙伴,评论区举个手!)

业务成熟且有稳定现金流的大公司尚且如此,根基未稳还在亏损的初创公司肯定更加难以承受。

而大公司裁员也仅仅只是一个表象,科技公司之上,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3月,“硅谷银行暴雷”的消息,越过太平洋在中文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被福布斯评为 “2023最佳美国银行”的硅谷银行,48小时之内由暴雷到破产,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硅谷银行的倒下并非因为“坏事做尽”,相反,在一般认知中,这是一家老实本分、专业水平极高的优秀银行。

硅谷银行在美国金融界40年的从业生涯中,专注于为硅谷的中小型创业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它的上游是VC、PE等手握重金的投资者,下游是各个初创公司,其作用就是在初创公司花里胡哨的“愿景”中,分辨出靠谱、值得投资的公司,把投资者的钱投给它们。

经过多年实践,硅谷银行的投资水准深得行业认可。

更关键的是,硅谷银行并不是个“赌狗”,相反还稳健得很。

具体体现在,它投资给所有初创公司的钱,只占到自己资产的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大头基本都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及类似的债券。

国债是什么概念?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为发行主体,历来被视为最安全的投资方式。

好巧不巧,美联储的疯狂加息导致美国国债狂跌了约30%,这时候再交易美国国债,就是个亏。

所以硅谷银行不愿意变卖美国国债,去获得流动性资金,那就是在失血。

可它的储户——也就是上游的VC、PE不答应:兄弟啊,我这边投资也不顺利,需要现钱,我存你这的钱,现在就得给我!

硅谷银行没办法,只能一边流血一边给钱。最终,几番作用下,挤兑发生,破产倒闭。

硅谷银行倒下后,在美国金融圈和科技圈都引发了一波恐慌。

虽然最终美国政府出手,事情平稳落地,但却造成了一个恶劣影响:投资者更加谨慎,没有人敢轻易参与融资活动了。

大家的顾虑也很直白:现在大环境这么不好,我投了你,你怎么证明能给我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我拿不回来钱,我自己资金出现问题怎么办?

这时候,Rivian和Lucid早已算不上什么优质标的,想从这些险些成为“惊弓之鸟”的资本家手里获得大额融资,可谓难上加难。

03. 写在最后

“卷”这一个字,自进入2023年起,大家都已经说腻了也看腻了。

也不止中国新能源市场卷,美国新能源市场上的日子也不好过。

特斯拉用降价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是因为特斯拉还有降价的空间。

换句话说,在美国的电动车市场上,特斯拉还算是棋手,轮到Rivian和Lucid就只能算是棋子。

它们没有主动出招的资格,只能随着棋手的动作而随波逐流。

当然,当Rivian和Lucid成长为实力不俗的汽车制造商时,它们自然也就拥有了相应的实力。

只是,它们目前的任务是先活到那一天。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