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 10 月 1st, 2025

  距离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行,还有不到一月的时间。上海,正在加速进入“进博时刻”!

  掌握风云背后的“密码”,了解天气变化的奥秘,高质量、精细化、更智能的气象保障对一场盛会而言,无疑是重中之重。那么,今年气象部门为此准备了哪些“神器”呢?不妨随着记者的脚步来看一看。

  人工智能让预报更精准

  与AI相伴,城市会变得怎么样?对于上海气象部门而言,答案已经出现在了每天的气象预报之中。

  近年来,市民可以发现,城市气象服务正变得更快、更准。这些精确到小时和区域的预报,得益于近几年人工智能对“风云预测”的助力。

  据了解,今年进博会期间的气象服务将更为精细,会提供从提前一个月的气候预测产品到进博会期间的逐小时产品。

  对一名气象预报员来说,最为头疼的是什么?无疑是类似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短时间内出现的极端天气,它们“出手”迅速,容易对城市造成灾害,却又因为身形“隐秘”而难以被提前捕捉。

  “AI技术在海量数据处理和目标图像识别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能让气象工作人员更精准地识别灾害天气,掌握到真正的‘密钥’。”上海中心气象台副台长茅懋告诉记者,第四届进博会气象服务保障聚焦“越办越好”,力图在精细和智能方向求突破,提升智能客观预报技术。

  例如,想要知道暴雨何时而至,最重要的是与其“抢时间”。通常来说,传统的雷达回波推算只能提供一小时的预判,但在加入AI之后,计算机模型能对长时间记忆有更好的容量,从而使得雷达外推变得“聪明”了起来,推算时效提升了一倍。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足以能让预报员“心中有数”。

  进博会举办期间,上海正逢秋冬季,容易遭到雾霾侵袭。为此,气象部门同样请来了AI这个好帮手,开展“多模式大雾集成预报方法研究”。

  茅懋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很方便对各种大雾的数值预报进行对比,博采众长优化出最为适合上海的模式,从而为进博会提供更好预报。

  有意思的是,AI还能帮助气象预报员“订正作业”。“每天,我们都会发布小时天气预报。但是,如果在某个时段突然出现了高温、降水等,那么之后的天气预报要素也可能随之出现变化。”茅懋告诉记者,新研发的“自动监测提醒”和“实况订正产品”技术,就让人工智能担当起了“助手”的职责,不仅可以提醒预报员去修订小时预报,更可以“亲自上阵”予以调整。

  先知系统赋能升级

  2019年时,上海气象部门研发的“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监测系统正式亮相进博会,并接入“城市大脑”——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成为“骨干成员”之一。

  何为“先知”,就是提前预知,预先判断,让应急保障的反应速度更快。

  上海市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杨捷告诉记者,今年进博会期间,先知系统再次升级,重点强化健康气象、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和建筑工地4个场景的气象服务技术、产品和机制。

  杨捷表示,目前先知系统已经纳入了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专业指挥系统,接进了进博会安保指挥部、进博会城市运行保障相关指挥平台、进博会现场移动观测车等,支撑政府决策和城市运行管理部门指挥部署。通过“气象插件”,各部门指挥平台都能轻松查询到进博会重点场景的气象信息。

  “系统界面左中两屏可以多图展示当前城市各类气象要素、风雨影响和未来趋势;右屏不仅涵盖了气象信息,还包含各类网格化事件的预报,从而提供精细化、无延时的智慧气象服务。”杨捷如此说道。

  此外,气象部门还携手交警,构建高影响天气交通风险的预警服务,包含了道路交通安全和拥堵风险等。同时,还创新开展“花语天气”、晚霞指数、烟雨江南指数等特色公众气象服务,为进博会参观者提供气象荐游。

  值得关注的是,在气象“先知”升级版里,气象部门还联合卫生健康部门研发了健康气象智能化场景。杨捷表示,目前双方正在共建基于天气气候的本市传染病和慢性病预警预报体系,并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对季节性多发传染病、突发不明传染病的风险和发展趋势智能研判,“我们正在联合研制疾病预警的预报平台,希望能在本市疫情联防联控中发挥作用。”

  长三角进行联合会商

  精细化预报的背后,和高密度的气象监测网络密不可分。

  今年,上海气象部门的五部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将携手,与位于松江的上海首部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一起,形成覆盖进博展馆空域的多雷达协同观测网络,实时给出降水回波三维强度分布和三维风场信息,以及提供的时间分辨率30秒、空间分辨率100米的精细化雷达观测产品、

  不仅如此,“国家队”和“长三角队”的加盟,将使得今年进博会气象保障力量更强。据了解,开幕前夕,来自国家气象中心和长三角苏浙皖气象部门的首席预报员都将进驻上海进博会气象台,联合开展进博会气象预报预警联动工作和长三角天气会商,重点关注进博会开幕式天气短临预报以及5-10日降水、能见度和污染扩散趋势。

  在进博会空气质量预报服务方面,上海市气象局牵头长三角区域气象部门在污染输送通道上实施加密观测,密切监视污染气团的输送路径和强度。

  记者了解到,2019年起,上海市气象局环境中心与上海市监测中心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使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尝试对未来45天的预测结果进行大气污染中长期预测。目前,已经可以得到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逐日PM2.5浓度预测结果,填补了长三角地区11至45天空气质量逐日客观预报的空白。

Avatar photo

作者 UU 13723417500

友情提示:现在网络诈骗很多,做跨境电商小心被骗。此号发布内容皆为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意冒犯,如有侵权请联系13723417500删除!

声明本文由该作者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服务平台
跨境人脉通
选品平台
U选Market
展会&沙龙
群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