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
让公众参与巡天望远镜图像资源开发
本报讯(记者高雅丽)“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的巡天数据和图像不应当锁在象牙塔内,只供天文学家研究,应当向全社会公开,要让公众参与,了解宇宙。”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科学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表示。他还提出一个大胆设想,那就是发动全社会参与CSST图像资源开发。
陈建生认为,从单纯地“观看”宇宙到“参与”宇宙研究,是对公众进行科学宇宙观教育的最好方式,同时也可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当前已经进入太空巡天的黄金时代,科学家需要大样本的天文学数据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而CSST的分辨率是0.1角秒,相当于看见2公里远的小米,清晰度比肉眼高2000倍,它的灵敏度可以观测26~27等星,比肉眼灵敏1亿倍。
陈建生介绍说,CSST有两类工作,一类需要通过海量数据和理论分析获得规律性的结果,这类工作必须由天文专家做;一类需要靠人眼搜索发现很多有价值的天体。
“人眼观察天文图片的作用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所不能替代的。CSST获得的海量天文图像是巨大的科学宝库,发动全社会参与CSST图像资源开发,是开展全社会科学宇宙观教育的伟大工程。”陈建生说。
他认为,社会上有中学生和天文爱好者两类丰富的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陈建生列举了美国天文学家米尔顿·赫马森的例子,他原本是天文台看门人,但通过努力,成为了哈勃的首席助理和观星师,这充分证明了天文爱好者中“卧虎藏龙”。
事实上,公众参与天文学研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前不久,由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基于真实天文科学数据策划并实施的“引力透镜搜寻公众科学项目”正式启动,中学生、天文爱好者都可参与其中。在国际上,Galaxy Zoo公民科学项目也一直在进行,并有了很多有趣的科学发现。
陈建生认为,为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众的发现可以出版图书、发表论文。同时,他建议对公众开展培训、在网上提供教程,并每年举行一次成果交流会。
“希望这项工作可以逐步推进,如果做成了,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这是一项至少历时10年的伟大科学工程、伟大科普工程和伟大人才工程。”陈建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