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 月 6 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东大厦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首批 20 个典型案例。
发布会现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在 ” 一个国家 “” 两种制度 “” 三个关税区 “” 三种货币 ” 的条件下建设,没有先例可循,规则机制的联通对接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工作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经验和做法。” 为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共收到有关单位申报案例 71 个,从中择优遴选出第一批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典型案例 20 个,涵盖要素跨境流动类 8 个,民生融合类 5 个,营商环境类 7 个,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创新性强,是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社会关注度、共识度、感受度比较高的重点政策。”
据悉,这些案例创新突破力度比较大。例如,首创 ” 合作查验、一次放行 ” 边检查验快捷通道模式,实现内地与港澳口岸快速自助通关;开展港澳律师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首次突破了港澳律师不能从事内地法律事务限制;广东财政科研资金打破 ” 钱过境 ” 政策障碍,首次实现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港澳自由流动。
此外,民生融合举措比较实。例如,” 港澳药械通 ” 打通了创新药械快速进入内地的通道,解决在大湾区内地工作生活的港澳同胞及内地居民临床急需用药用械需求;” 湾区社保通 ” 打造网上平台实现服务事项 ” 湾区通办 “,超 30 万人次港澳居民参加广东社保;” 跨境理财通 ” 已为粤港澳三地 4.36 万投资者办理跨境理财业务;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实现重疾保障价格、责任和服务水平全面对接港澳,获得市场普遍认可,累计承保超 11 万人次。
先行示范效应比较强。例如,” 湾区标准 ” 创新了大湾区标准服务供给模式和规则对接路径;前海创新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率先探索域外法适用机制,对推进法律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积累新鲜经验;跨境信用报告格式规范为深港澳跨境信用互认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与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跨境信用合作提供借鉴。
案例介绍
” 湾区社保通 ” 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社保局党委书记夏青现场介绍了入选案例的 ” 湾区社保通 ” 建设情况。据介绍,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大湾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服务。
” 我们建成了覆盖粤港澳三地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在珠三角地区设立 189 个 ” 湾区专窗 “,为港澳居民和企业提供便捷服务绿色通道。在港澳地区开设 84 个跨境服务网点,广东社保服务覆盖澳门全部行政区和香港 7 个行政分区,港澳居民 ” 足不出境 ” 就可以享受广东社保服务。2020 年以来,港澳居民对国家社会保险的了解不断深入,在粤参保热情不断提高。截至 2023 年 2 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 30.62 万人次,其中享受社保待遇 3.55 万人。
杏仁饼也有 ” 湾区标准 “
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张文献则介绍了颇具创新性的 “”。据悉,湾区标准是指经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方共商确认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实施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各类标准的集合。其内容广泛,目前共有 110 项标准纳入 ” 湾区标准 ” 清单,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 25 个领域。
由广东省食品检验所、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等单位牵头,联合香港食品委员会、澳门科技大学、佳英食品有限公司(澳门)等港澳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研制的《杏仁饼》等 ” 湾区标准 “,产品广受市场欢迎,消费者认同感较强。” 通过采用湾区标准,形成了一批安全、营养、健康、真实、感官愉悦等特性的高价值食品,打造大湾区高品质食品标杆,促进大湾区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大湾区人民幸福感。” 张文献说。
” 跨境理财通 ” 迎新机遇,涉及金额 26.66 亿元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郭云喜介绍,2023 年,随着港澳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 跨境理财通 ” 业务迎来新机遇,部分试点银行 ” 南向通 ” 业务在 2 月份增长超四成。截至 2023 年 2 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已有 31 家银行参与 ” 跨境理财通 ” 业务试点,为 4.36 万名个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涉及跨境资金汇划 1.86 万笔,金额 26.66 亿元。其中,” 南向通 ” 资金汇划 20.97 亿元,” 北向通 ” 资金汇划 5.69 亿元。
广州 ” 跨境通 “,让 1 个半月变成 9 天以内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牟治平介绍,为解决港澳等外资企业落户来回跑动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广州市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开展穗港澳商事登记改革创新,由政府与国有投资招商公司、商业银行创新推出 ” 政银企 ” 三方合作模式,率先搭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商事登记全链条 ” 跨境通 ” 平台。
这项改革免费为港澳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跨境流转、业务代办、刻章、邮寄证照等 ” 一站式 ” 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容缺登记服务和远程视频认证,解决企业申报审批过程中人员来回跑、材料来回退等问题。
据悉,平台服务企业类型涵盖新设企业和存量企业,服务事项涵盖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近 40 个事项,实现港澳等地外资企业商事登记事项 100% 纳入 ” 跨境通 ” 服务范畴。此外,在推出香港、澳门 ” 跨境通 ” 基础上,率先将服务从粤港澳大湾区延伸至新加坡、欧洲和以色列等 ” 一带一路 ” 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 ” 跨境通 ” 服务范围。
牟治平介绍,” 跨境通 ” 推出后,港澳等地外资企业在黄埔的商事登记全流程办理时间从平均 1 个半月压缩到 9 天以内 ” 足不出境 ” 就可完成,时限压缩 80%。据统计,2022 年黄埔区共为超 100 家香港、澳门等地外资企业提供 ” 跨境通 ” 服务。截至今年 3 月底,该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金)3212.03 亿元,同比增长 45%。
率先开展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
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委员、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介绍,目前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 765 项,其中全国复制推广 75 项,全国各地自发复制推广 465 项以上,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制度创新策源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中,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和深圳国际仲裁院,以司法终审和一裁终局的 ” 双终局 ” 架构为两支柱,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前海法院先后选任 32 名港籍陪审员、16 名港澳台和外籍调解员参与涉港澳案件审理和调解工作,适用香港法审理案件 118 件,在全国基层法院位居第一。
附:
20 个典型案例清单
(1)粤港澳跨境信用报告标准互认;
(2)港澳律师实现在大湾区内地九市便利执业;
(3)财政科研资金实现跨境拨付使用;
(4)” 湾区社保通 ” 推动粤港澳社保事业深度融合发展;
(5)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车辆备案模式 ;
(6)粤港澳共推 ” 湾区标准 “;
(7)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实施 ” 合作查验 一次放行 ” 自助通关;
(8)” 港澳药械通 ” 助力健康湾区建设;
(9)” 域外法查明通 “:科技赋能破解域外法查明难题;
(10)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师资格互认模式探索与标准制定;
(11)” 跨境理财通 ” 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12)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专属重疾险;
(13)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助力航空货物便捷通关;
(14)广州创新搭建穗港澳商事登记 ” 跨境通 ” 平台;
(15)深圳在香港发行全国首只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16)珠海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保衔接新模式;
(17)江门创新港澳居民 ” 零出关 ” 办理内地政务服务模式;
(18)横琴打造琴澳跨境法律服务新模式;
(19)前海创新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20)南沙创新粤港交流合作机制。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