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发的一篇文章,对他们的存在原因和盈利模式有充分介绍
逃出收容所的山寨大片周四晚上,科幻频道(Syfy)播出的科幻小片《
鲨飓风》(Sharknado)掀起了一场推特风暴,五千多条/秒的峰值和接近四十万的总推数,都完胜大热剧《权力的游戏》的大热婚礼集。
一大票名人明星推特煽火,《综艺》、《好莱坞报道者》连续发文,一时风头无两。
这部一晚锁定续集的剥削电影正出自臭名昭著的山寨电影工厂Asylum(收容所),Pacific Standard杂志及时雨般送上
专稿一篇,得以一探究竟。
照惯例,这边编译之以飨众埋汰:
*****************************
五年前,想不到未来会写双头鲨剧本的H. Perry Horton还是个艺术系毕业生,开文学杂志失败,落草在波特兰一家影碟店,靠为店内片目分类谋生。归档过程中,Horton开始注意到一系列新片的相似性。这些电影从未登陆影院,并非来自大片厂,却也算不上独立片或cult电影。它们都有地摊气息浓重的片名,领衔主演的多为过气演员或年老色衰的昔日性感符号。“巨大”(Mega)这词在封面上格外流行,《巨大食人鱼》(Mega Piranha),《巨大错误》(Mega-Fault),《巨鲨对战大章鱼》(Mega Shark vs. Giant Octopus)诸如此类的。
谷歌雅虎一番后,Horton发现这些电影都来自同一制片商:收容所——一家在加州伯班克安营的小片厂,专做粗制滥造怪兽片、赤裸裸青春喜剧外带山寨大片(mockbuster)。被震到的Horton在店里设了“收容所”专柜,还建立博客记录该厂发售的所有电影。时间跳到2011年,奇迹发生了:收容所找上门来,雇佣Horton创作剧本,是一部描述远古魔咒的惊悚片《礼拜堂闹鬼事件》(A Haunting in Salem)。一发不可收的Horton先后又写出《双头鲨鱼大攻击》(2-Headed Shark Attack)、《一周鲨鱼宴》(Shark Week)、《四十天与夜)(40 Days and Nights)和《零下一百度》(100 Degrees Below Zero),成了收容所的王牌编剧。
一部典型的收容所电影是这么来的:公司甩出个概念给一帮子固定编剧,写手们各自整百字提案出来。要是挑中了Horton的概念,他就在十天内赶出剧本初稿,交给制片人。经修改后,收容所开拍电影,摄制则是一贯的快。
在《双头鲨鱼大攻击》里,“Carmen Electra(罗德曼的性感前妻)演了个医生”,说这话时,Horton的眼神像是欢乐与不屑的混合体。为啥拍这些玩意儿?“简单的答案是:我们也不知道”,收容所联合创始人兼制作总监David Michael Latt诚实回答道——在他眼皮底下,每年有约25部电影投入制作,“事情并不是说:‘市面上没有足够多的垃圾B级片,所以我们必须进这市场!’我们并不了解消费者。消费市场太过庞杂。我们只是在为Netflix拍电影,他们告诉我们想要些什么”。
如今这个在线视频与网络盗版盛行的新时代,选择显得无穷无尽,想看什么有什么。只不过,收容所这样的现代B片方正迎合了很多人的选择,而他们的成功模式就是:高概念,低成本,巨大的一切,除了“好”字外。
美国B级片的发展已经历多个时代:从大萧条诞生期的双片连映,到反垄断法案后涌现的罗杰科曼(Roger Corman)式B片潮,再到汽车影院蓬勃发展带来的剥削片盛行。诚如某学者所言:“只要观众涌向小吃柜台,影院方才不在乎(放的是啥)”。
时至今日,低成本电影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关系已展开全新一页。Netflix不光提供在线观看服务,还促成了某些电影的诞生。当代B片的内容是由中间商决定的,如Netflix、Redbox,海外直接发碟的买家,以及科幻频道这样的有线台。这些中间商把要求告诉收容所,后者为它们定做内容。打个比方:某日本DVD公司想要潜水艇,而Blockbuster(美国最大的影碟租赁连锁店)需要怪兽,那么收容所会定做一部水手遇海怪电影,然后对概念继续搞搞震以满足所有潜在买家/平台需求。在影碟消亡、Blockbuster们走向末路的今天,这种随机应变的创作方式让收容所反凭在线模式崛起大捞一票。
传统影碟租赁店里,顾客目光大多停留在置于视线高度的好莱坞电影上。但在Netflix平台,点进去看到的是全套片目,好莱坞新片和直接发碟的小电影混在一起,以海报缩略图方式呈现。这种混搭的目的是让观众感觉到有大量新内容存在。凭借Netflix优秀的过滤功能,观众可以把自己的喜好细分到高度特定化的电影类型,例如一整页的度假成噩梦恐怖片,就像是Netflix在为观众定制产品。“最紧要的是片子在那儿,你也看到了”。是不是真打开来看没那么重要。
浏览2013上半年收容所的制作片单,就像在看一堆热门搜索关键词:僵尸,鲨鱼,鬼屋,说话的狗。而收容所拍片的花销永远比Netflix、Redbox、科幻频道这帮中间商的购片费用“就少那么一丁点”。片子有多难看都不要紧。
四月的一个周五,小记去了洛城Sherman Oaks某张扬宅院探班,得以亲睹收容所大作的制片过程。制作总监Courtney Hagen说道:“我们在拍一部叫《小骨当家》(Bone Alone)的长片。一部带木偶的电影。噢,好像片名改成《假日大劫案》(Holiday Heist)了——谢天谢地”。
去年秋天,收容所推出了《金色冬日》(Golden Winter),会讲话的木偶在片中拯救了圣诞节。今年春天,他们开始制作《假日大劫案》,概念稍作置换——口吐莲花的狗儿救了圣诞节。“呆瓜圈套。傻帽面粉团和火辣沙司。可爱的狗儿。一群可爱的狗儿。六到八岁的孩子肯定爱死”,25岁的线上制片人Devin Ward如是说。
Ward的任务是确保《假日大劫案》能便宜拍出来,这意味着剧组人数精简、日程压缩、狗越少越好。08年的好莱坞大制作《马利和我》(Marley & Me)用了22条狗演主角马利;收容所只用一条狗就拍成了。更多的时候,狗演员小浪(Hooligan)在演主角小骨(Bone),由训练师Vickie和jamie Day督导。《假日大劫案》前,小浪在收容所电影里演过僵狗(《僵尸末日》Zombie Apocalypse),在《金色冬日》里用CG大嘴言语攻击小犬,还上了某年轻女士的床,钻到毛毯底下……——Vickie决定还是不描述了。
这回,Vickie还带来一条瞎了眼的波士顿梗,演员阵容就此圆满。“我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但说白了这还是部狗讲话电影。他们知道在拍什么。就是闹着玩的。电影人都在笑”。
尽管概念荒诞,这类电影大多拍得正经。“我希望能更自省点,但这就是规矩”。说这话的是Jeffery Lando,另一位超低成本电影人,专为科幻频道导片(虽然目前为止拍的都不是收容所作品)。Lando先在独立圈做了十年摄影师,然后有了顿悟:花那么多心血拍的东西压根没人看到。他决定转投B片世界。为科幻频道拍片需要严格遵守公式:八幕剧结构;每七分钟有趟凶杀;一小时处来段对白,给刚打开电视的观众回顾前情提要。“但最主要的规矩是:别搞滑稽戏。不允许取笑自己的电影”。
这份正经其实是为了让电影受众最大化。在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64年的随笔《‘坎普’笔记》中,她给坎普电影的美学设了条分界线:“自然的和刻意的”。“纯粹的坎普总是自然的。自知为坎普的坎普往往没那么令人满意”。走正经路的B片可以同时迎合类型片粉丝和欣赏品味正配这些电影的主流观众:前者爱看这些片子,是以高出一等的姿态取乐;而后者…不管你信不信,的确存在。科幻频道新片上映时,Lando上推特一搜,发现还真有观众被鲨章鱼吓着了。当然,总有那么一类观众:蠢到去看这种电影(按:本人今晚正准备受用《鲨飓风》……),又聪明到有被日的感觉。Ward向小记描述了一种典型的收容所电影影评:“我希望所有参与这部电影的人死光光,全家都死光光”。
重要的是有人看——或者,至少是点到海报缩略图。对于《鲨飓风》这种片子来说,海报就是电影。“它完全和你想象的一样——一场到处是鲨鱼的飓风。这电影不可能烂”。《鲨飓风》的海报标语很简单:“说得够直白了吧”。有时候海报水准要高过电影本身——当然,换谁都不会反过来做。在收容所的官方博客上,公司指导读者把片子加入Netflix的观影队列,好人为制造需求热感,至于到底有没有人看,他们才不关心。倡导文是这么写的:“这么做不是为了要你看我们的电影。这是为了挑战体系。这是为了表明立场。反对唯数字论”。
要是说收容所的电影是自然坎普,那他们的营销策略绝对经过深思熟虑。Latt说道:“这是对片厂体制的嘲弄。我们在拿生意经开玩笑。你们的电影花了两亿?那我们就花二十块拍”。
最好的例子就是堪称镇山之宝的“山寨大片”(mockbusters)系列,目的就是搭片厂巨额宣传的东风做免费。梦工厂07年推出《变形金刚》(Transformers),收容所马上就发了《变形精刚》(Transmorphers);11年哥伦比亚出品《洛杉矶之战》(Battle:Los Angeles),收容所来了个《洛杉矶的战》(Battle of Los Angeles)。诚然,这有被告的风险——事实也往往如此,但收容所会马上更改片名、修改封面来讨好律师老爷,顺便感谢大片厂给他们又作了更多免费宣传。
去年就有一桩讼案够闹腾的:就在彼得杰克逊史诗大作《霍比特人》(The Hobbit)席卷影院的当周,收容所准备发一张低成本幻想片DVD,名字叫《霍比特人的时代》(Age of the Hobbits)。一场官司后,收容所把片名改成《帝国之战》(Clash of the Empires),接着发公告说:“我们继续坚信,这一无聊诉讼的目的是将注意力从《霍比特人》一片欠佳的风评和不良宣传中引开”。
每回有片厂指出收容所电影与自己太相似,后者都不忘提醒对方:这种相似处远比你们想的要深。大片厂也是在向观众销售概念驱动的劣质品——只不过钱花得多得多而已。就像Horton指出的:“《超级战舰》(Battleship)是部两亿美元拍的桌游改编电影”。一等推销潮过,《超级战舰》也只能在Netflix队列里与收容所小制作《美国战舰》(American Warships)并排站。这么一说,到底是哪部片子更傻B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