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反应是机体对过敏原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轻度过敏的症状有:血管性水肿、湿疹、荨麻疹;口唇、舌部及四肢末梢麻木感;鼻、眼、咽喉粘膜充血等,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口服药物进行干预。但如果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需要立刻到医院进行抢救。
组胺是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我们常说的抗过敏药主要就是抗组胺药,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代传统抗组胺药。
体内作用时间短,每天需要给药2~3次,用药后可出现嗜睡表现。例如,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与第一代药物相比,体内作用时间更长,一般每天给药1次即可,几乎无嗜睡表现。例如,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目前第二代抗组胺药因其作用优势,使用广泛度远大于第一代药物。但是某些特定情况下,仍可选择第一代药物。例如,皮肤过敏的患者,因为瘙痒感严重而影响睡眠时,可在睡前服用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其嗜睡的不良反应可正好用来助眠。
如果过敏反应较重,单独使用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时,还可加用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进行辅助治疗,或酌情口服甲泼尼龙片或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抗过敏治疗。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抗过敏药物属于处方药,需要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呼吸过敏学组(筹)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第一版,2019 年)[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8):636-655.
[2]药品不良反应术语使用指南.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6.10:12.
药事网@药事健康—中国领先的互联网药师集团,成员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6000人实名制医院药师+医生社群。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成员单位,入驻无锡市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腾讯新闻2019年杰出行业观察者,今日头条2020年最具影响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