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7日,北约领导的联合行动军在执行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任务时,轰炸了位于贝尔格莱德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3名中国记者牺牲和20名中国外交人员受伤。
《环球时报》记者亲历了这一事件,经历了死里逃生后,他在采访中称,这是中国外交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而这一事件更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抗议,并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美国总统克林顿后来向中国道歉,并赔偿了相关的经济损失,但由于美国拒不承认是故意为之,导致这一事件至今仍然是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之一,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而这件事情的大背景往往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当时美俄政治博弈下的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始末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发生在1999年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推动下,该战争以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交战,交战双方从始至终都没有在战场上近距离交战。
北约国家无疑成为这次战争的胜利者,而身在地面上的塞尔维亚人惨遭罹难。
科索沃战争事实上也最终导致了塞尔维亚与黑山联盟的解体,战后,阿尔巴尼亚族人大量重返家园,但大量塞尔维亚难民则再也无法回到科索沃。
科索沃战争给南联盟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数百亿美元,超过2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科索沃,近100万人沦为难民。
现在的南联盟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6个国家、2个政治实体和一个国际监管的特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大塞尔维亚计划彻底破灭。
其实科索沃战争,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民族冲突,完全应该由其国家的人民自己解决,但是这个很少被人们提及的小地方,偏偏出在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上。
这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两次世界大战的“重灾区”,一个出在处在欧洲、亚洲、非洲交界处的地方,民族多元,宗教信仰繁多,经济落后,这些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多灾多难。
在二战结束后,政治强人铁托奉行不结盟政策,能够基本稳住国家和平的环境,在他去世后,国家局面日益混乱,政局动荡,加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势力大减,南联盟也变了颜色。
这些都成为民族矛盾混乱再起的导火索。
混乱中的秩序
1992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遗产,也继承了这个红色巨人的势力范围,在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这个地区一直处在俄罗斯的影响力之下。
改名为俄罗斯联邦的俄国,已经不复再有当年的意气风发,此时的最高领导人叶利钦,也是外强中干。
叶利钦的成长过程,用桀骜不驯形容最为恰当,他在七年级时由于在毕业典礼上严厉批评班主任而被开除,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多次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工程局局长,这样看来,他日后对戈尔巴乔夫毫不留情,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1990年5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但是他的改革方案没有得到苏维埃大会的支持,随后宣布退出苏共,并成立了俄罗斯联邦独立党,开始积极反对苏联共产党的领导。
之后,叶利钦在莫斯科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28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激烈的演讲,批评苏联共产党和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案,并要求加强俄罗斯共和国的地位。
1991年8月19日,一些高级苏联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政府,虽然政变失败,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
叶利钦抓住了时机,发布了一份声明,谴责政变,并呼吁俄罗斯人民维护民主和宪法秩序,在他的努力之下,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被宣布”解散。
在之后的俄罗斯联邦全民公投中,超过半数的选民赞成叶利钦的新宪法和政治计划。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人。
终于获得最高权力的叶利钦,也企图通过一些措施改革国家僵化的体制,从而振兴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次他选择了倒向西方,投入美国的怀抱。
叶利钦与克林顿的关系
叶利钦与克林顿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紧密的,两人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协调。
1992年,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成为克林顿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包括战略核武器削减、民用核能合作和贸易等领域。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协定和宣言。
如双方签署了《斯特拉斯堡宣言》,旨在建立一个稳定的、基于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欧洲安全架构,这份宣言成为后来欧洲安全架构的重要基础。
而在1995年,克林顿更是亲自访问莫斯科,签署了《美俄核风险减少协定》,两国的共同目标是减少核武器的数量,并确保这些武器不会意外启动。
1998年,被寡头政治搞到经济崩溃的俄罗斯财政危机爆发,克林顿政府向俄罗斯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俄罗斯摆脱经济困境。
到这一年,我们还能从国事访问中看出俄美的亲密。
但其实这都是表面文章,国际关系向来都是暗流涌动,最终还是要靠拳头和大炮说话。
1999年,北约在克罗地亚举行了防御性质的轰炸行动,导致南斯拉夫政府领导人密洛舍维奇政权崩溃,叶利钦与克林顿就这一事件的立场存在分歧,叶利钦对北约的行动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北约违反了国际法。
出于个人关系的亲密,双方还打算在后来的日内瓦会晤上化解分歧。
但是这些看似亲密的“打算”,最后都被证明是俄罗斯的一厢情愿。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如何处理外交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就过于幼稚和自信。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外交问题上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俄罗斯不得不承认苏联解体后形成的独立国家,如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并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而且俄罗斯自己也要面对经济问题,着手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导致了包括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自知“体弱”的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开始积极地寻求新的外交伙伴和盟友,例如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伊朗和叙利亚等中东国家。
此外,俄罗斯还加强了与欧盟、北约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但是这些都是大问题,无论是谁继承苏联,大国之间交往都还是留有情面的,但是真正的考验恰恰在那些有争议的小问题上。
考验之一就是领土争端,包括与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国家的争端,这些争端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并在一些情况下导致了紧张局势。
俄罗斯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外交政策,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直到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爆发。
后院起火——科索沃战争美国嚣张跋扈
一直以来,南联盟都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就是铁托在世时,也要跟老大哥保持基本平衡。
但是俄罗斯以为自己还能在这里安排一二就错了。
1998年至1999年期间,科索沃是一个以阿尔巴尼亚族为主的省份,但南斯拉夫政府一直试图在这里进行塞族化政策,这导致了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1998年,科索沃解放军开始发动武装起义,试图争取科索沃的独立,南斯拉夫政府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压迫和歧视对待,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之后南斯拉夫政府对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起义采取了军事打击,导致了科索沃内战的恶化。
这时候,美国出手了,并且越过了俄罗斯,直接出兵,疯狂轰炸。
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领导了北约军事行动,美国是北约的主要成员国之一,毫无疑问美国是最积极支持对科索沃进行军事打击的国家,他派遣的军队在战争中举足轻重。
美国一方面承诺,提供大量人道主义援助并帮助难民安置,一方面大肆进行军事行动,谁都看得出来,这是打狗给主人看。
美国通过科索沃战争,影响和塑造自己在东欧的国际地位,颠覆了传统国际法和主权国家原则,这场战争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了未来的国际政治秩序。
前一阵子还在跟克林顿“称兄道弟”的叶利钦,这一次被狠狠地教育了一次,科索沃战争对俄罗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行为成功地挑战了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西方国家加强了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也受到威胁。
俄罗斯对西方的不信任由此开始,
普京就认为,科索沃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一种侵略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规定。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认为,这是北约对自己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俄国开始思考,必须重新回到强硬的作风上来。
叶利钦和克林顿之间的关系曾经是相对友好的,在90年代初期,叶利钦面临着俄罗斯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的挑战。
而克林顿则表达了对俄罗斯的支持和合作,两国之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包括削减核武器、经济援助和互惠贸易等方面。
然而,在北约于1999年对南斯拉夫进行空袭期间,叶利钦和克林顿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紧张。
叶利钦公开谴责了北约的行动,并宣布停止与北约的合作,叶利钦认为,克林顿没有征得俄罗斯的同意就对南斯拉夫进行了军事干预,这一行动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但是这一次的科索沃战争,克林顿丝毫没有给叶利钦面子,他曾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俄罗斯太弱了,这场战争证明,他们几乎就是个一丝不挂的乞丐。
俄罗斯没有了苏联的实力,也就只能叫骂两声,然后默默转身——重新自我修炼。
俄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成为了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1世纪之交,叶利钦将最高权力交到了普京的手中,俄罗斯重新回到了被孤立的起点。
普京进行的经济改革和军事改革
科索沃战争让俄罗斯感到背叛,并意识到从未能获得西方的真正尊重。
在普京执政的早期,他曾尝试向欧美妥协,但最终认识到了欧美的真面目,决定与之决裂。
痛定思痛的普京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经济方面,普京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计划,旨在推动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和提高竞争力。
普京首先对俄罗斯国内的寡头政治现象,进行了铁腕整治,他打击寡头企业家,包括剥夺他们的财产和权利,甚至逮捕他们。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针对寡头企业家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逮捕和审判,他是俄罗斯石油行业的大亨,也是普京政府的重要对手。
通过这些行动,普京削弱了寡头企业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力。
针对苏联留下的腐败问题,普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反腐败斗争,这也是为了削弱寡头政治的影响,为此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反腐败委员会,增加了反腐败机构的预算,由此加强了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另外,普京政府还推动了一些地方选举和政治改革,加强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参与度,以减少中央政府对权力的控制,进一步打破寡头政治的垄断。
总之,这些税收改革、财政紧缩、扩大私有化和引进外国投资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复苏,并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之一。
在军事方面,普京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争取快速实现俄罗斯军队现代化,这些改革包括加强核武器能力、升级军事技术和装备、改善士兵的待遇和提高训练水平等。
这些措施在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和国防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时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俄罗斯与西方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但是如今的俄乌战局证明,普京加强俄罗斯军事实力的努力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
1.《19年前的今天,我亲历中国大使馆被炸》,环球网,环球时报驻南斯拉夫特派记者 吕岩松
2.左凤荣.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治国理念的演进[J].世界知识,2016(22):18-20.
3.路辉. 美国克林顿政府科索沃政策评析[D].外交学院,2008.
作者:延津
编辑: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