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完成了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报告中有哪些干货?有哪些数据?还有哪些现象?让你在生活中切实地感受到了呢?
环线客流增长10.3%
两路口、牛角沱换乘压力明显缓解
目前,重庆轨道线网开通了1、2、3、4、5、6、10、环线和国博线,随着轨道逐步网络化运营,1、2、3、6号线客流略有减少,4、5号线客流略有增加,10号线客流基本稳定,环线客流猛增10.3%。

(截图来源于重庆轨道交通官网)
随着环线建成运营,客流分布更加均衡,分担了一些站点的换乘压力,重庆轨道线网日均换乘量103.5万人次,同比增加1.9万人次,增长1.9%。两路口站、红旗河沟站、重庆北站南广场站、冉家坝站、牛角沱站换乘量超过10万人次。
两路口站、小什字站、牛角沱站、大坪站换乘量降幅明显,分别减少1.9万人次、1.2万人次、0.8万人次、0.7万人次;四公里站、上新街站、冉家坝站换乘量增幅明显,分别增加2.0万、1.4万人次、1.1万人次。
3个站点日均进出量超15万人次
沙坪坝站和小什字站最忙
根据年度报告,2020年重庆轨道线网正常工作日日均客运量309.3万乘次,同比增加3.0万乘次,增长1.0%。日均进站量205.8万人次,同比增加1.1万乘次,增长0.5%。日均换乘量103.5万人次,同比增加1.9万人次,增长1.9%。
(图源网络)
其中,沙坪坝站、小什字站和观音桥站3个站点日均进出站客运量超过15万人次,分别为15.5万人次、15.5万人次和15.4万人次,这也是唯三日均进出站客运量超10万人次的站点,沙坪坝站和小什字站当之无愧的成为重庆2020年重庆轨道线网最繁忙的两个站点。
(图源重庆轨道交通)
2020年,日均进出站客运量5-8万人次的站点达到了15个,红旗河沟站、南坪站、大坪站、谢家湾站、两路口、杨家坪、重庆北站北广场、石桥铺站、嘉州路站、石油路站、工贸站、较场口站、微电园站、长生桥站、光电园站。
其中谢家湾站、杨家坪站进出站客流量首次进入前十位。红旗河沟站一向给人以繁忙拥挤的印象,却只排到了第4名,日均进出站客运量8万人次,与前三的站点相比,出现了断层的差距。
(日均进出站客运量前十位)
跨江大桥达30+8座
早晚高峰这些隧道繁忙
作为桥都,重庆最不缺的就是大桥,曾家岩大桥去年建成通车后,重庆建成的跨江桥梁达到30座,同时还有红岩村嘉陵江大桥、水土嘉陵江大桥、蔡家嘉陵江大桥、礼嘉嘉陵江大桥、白居寺长江大桥、郭家沱长江大桥、黄桷坪长江大桥和太洪长江大桥8座在建的大桥。
曾家岩大桥(图源网络)
同时,重庆的隧道也在发展。歇马隧道的建成使得重庆目前已有19座隧道通车,龙兴隧道、统景隧道、土主隧道、陶家隧道、科学城隧道5座隧道也正在建设中。
根据大数据分析,穿中梁山隧道工作日日均车流量59.1万pcu,同比增加7.3万pcu,增长14.1%;穿缙云山隧道工作日日均车流量30.9万pcu,同比增加4.3万pcu,增长16.0%。
(pcu:标准车当量数,通俗的讲就是如一辆大客车在道路上行驶对道路的占用,可以等价看做2~3辆小汽车在同等道路上行驶。)
穿中梁山隧道中,双碑隧道、中梁山隧道及复线隧道、渝遂高速大学城隧道、渝武高速北碚隧道和绕城高速施家梁隧道最为繁忙;穿缙云山隧道中,渝遂高速青木关隧道、璧山隧道、渝蓉高速缙云山隧道、渝武高速西山坪隧道和九永高速缙云山隧道最为繁忙。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轨道与公交站平均换乘距离缩至35米
站点10分钟人口覆盖率提升至35%
去年,一号线(朝天门-小什字)、国博线(悦来-沙河坝)等轨道线路的开通,重庆轨道运营里程达343.3公里,与2017年的262.4千米相比,增长了30.8%。同时,还有10条(段)轨道交通线路在建中,在建里程213公里。
(图源网络重庆轨道交通)
65个轨道站、105个公交停靠站建设改造后,公交、轨道换乘距离在100米范围内的站点占比85%,较优化前提高26%,市民平均换乘距离由改造前的215米缩短至35米。此外,站点800米(10分钟)人口覆盖率、岗位覆盖率分别提升至35%、41%。
2017年,城市道路总长4825千米,2020年增长至5690千米,增长了17.9%;公交线路由661条增长至824条,线路总长由2017年的9351千米增长至9923千米,新开通公交线路总长572千米。
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间,公交优先道的投用使上下班通勤时间变少,去年,中心城区新开通公交优先道15条,已运营公交优先道线路44条,里程217.4公里。公交优先道平均车速15.8千米/小时,同比上升2.0千米/小时。
公交优先道(图源网络)
今年,主城13+1桥隧错峰限行,轨道交通、隧道桥梁也在不断建设,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版发布,提出要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都市快线)、城市轨道“四网融合”,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紧密联系周边的“1小时通勤圈”,2021年的交通数据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