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原本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概念,科学家用他来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后来也被科学家用来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也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如果不加干预,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有从有序逐渐变得混乱的倾向,也就是说熵会不断增加,这就是熵增原理。譬如,一个房间,如果不定期打扫,就会越来越乱、越来越脏。一栋房子,如果你不定期维护,就会越来越破败,最终倒塌,成为废墟。这就是为什么房子没有人住,反倒会破烂得更快。
把这一概念运用到人身上,那就是如果你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思考,不挑战,每天都是顺其自然,那么你这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颓废,越来越没有活力,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也就是越来越小。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说“三十岁后就死了”,因为很多人三十岁之后就不再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观点了。
一个房间要保持干净整洁,就要不断打扫、整理,一栋房子要保持稳固,就要不断翻新。让事物从无序到有序,这过程就叫做负熵。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生命以负熵为食。就是说,一个人要保持活力,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抗熵增。就像是炉子里的火焰,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可燃物加入,炉火很快就会熄灭。
这就是我们要持续学习的原因。
新的知识、观点、技能,会打破我们的固有思维、固有观念、固有模式和方法,刺激我们的神经系统,促使我们思维升级,观念更新,方法更新。比如,你要去A城市,学车之前,你要么步行、要不乘坐公共交通,学车之后,你就可以自己开车去。自己开车速度更快,能节省更多时间,节省下来的这些时间就能做更多事情。新方法、新知识又会促使你的思维升级、观念转变,这个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察觉不到。
学什么呢?当然是学知识。
什么是知识?
一般来说,知识分两类,一类是实践性知识。一类是书本知识。
实践性知识就是那些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做,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的知识。比如,骑自行车,你得亲自骑到自行车上去,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甚至还要摔上几次跤,然后你才会骑。还有游泳,你得亲自下到水里去,然后你才会游。获得这些知识的门槛低,只要你愿意学,喜欢学,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都能学会。一般来说,实践性知识学习难度不大,理论上每个人都能学会。
书本知识就是那些记录在书本上,通过纸张、电视等媒介传播的知识。人们常说的知识,通常就是指这类知识。这类知识非常丰富,体系庞大,类别众多。但是,总体来说,书本知识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常识性知识,比如1+1=2、什么是太阳系等等。第二类是思辨性知识,就是需要通过不断思考才能理解的知识。第三类是技术性知识。比如,如何制造飞机?当然,我只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划分,不一定对,我掌握的知识也很少,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切入口。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划分。
每个人生下来就开始接触知识,如何说话?如何吃饭?如何上卫生间?如何考试?如何工作?这些都是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
知识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往往重视书本知识,忽略了实践知识。往往重视技术性知识,忽略了思辨性知识。这就导致我们的眼界、格局、思维局限在一个点上,打不开,看不远。
那么,是不是全部都要学呢?也不是。毕竟我们每个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大学以前,我们学的知识大部分是常识性知识。到了大学,就会涉及到大量思辨性知识。参加工作之后,学习的重点转向技术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学会反思,认识自己,目前欠缺哪方面知识。然后再去恶补。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我们千万不能放弃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辨性知识的学习。很多人离开大学之后,就不再学习思辨性知识。很多人过了35岁之后,就不愿意去探索。这就导致他们的知识体系完全停留在大学阶段。这就是有人说当下很多人“35岁之后就死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