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品榜选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我们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或者我们做这个产品的时候,有非常多跟进的人来做这个产品,最后就会导致一个情况,所有人都会陷入价格战,所有人都会订单不稳定。
虽然这个产品确实是一个差异化,解决了某一个痛点的产品,但是奈何竞争确实比较大,低价横行,这是我们没办法控制的,最后就是有个情况,有价格优势,能够亏得起的人会留到最后,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炮灰,因为上架以后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降价和。
新品榜选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投机的行为,直接拿别人产品的最新的方案和结果,我们自己来卖,是不是完全不可以呢,肯定是可以的,只是要找对方法!
一、产品类目的选择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类目的判断过程,就是我们自己对于竞争对手,对于自身运营,对于类目难度,对于市场的了解程度,这是一个综合的判断,并不是说,里面亚马逊自营多就一定不能做,里面有大卖就一定不能做,里面全部是小卖家全部不能做,而是基于我们之前做产品运营的经验一种直观判断,但是当我们做的类目比较多,或者对于这个类目比较熟悉的时候,或者我们观察了很久的类目时候,我们对于整个类目的综合判断会准很多。
除了一些须要亚马逊审核的特别类目,其他大部分产品都可以由卖家自己选择。产品与类目标相干性越强,越有利于后期的搜索排名。只是大类目虽然流量大,但成本也很高,所以人气不高的类目成为中小卖家一开端的不错选择。
这个方面,本质上任何人都帮不了你,需要你自己去经历,因为对于类目的判断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选择,有的类目我可以做,但是不一定你可以做,有的类目我分析可以试试,但是你觉得太冒险了,这个跟个人选择意愿,资金实力,以及对于产品和类目判断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为什么大公司选择做膜壳线这么激烈的类目,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小类目,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
二、供应链的选择
本质上来说,供应链的选择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第一是想要做什么材质的产品,1,成本,2,精力,3,熟悉
成本
需要大家对于产品的结构方案熟悉,其实产品后期我们去拼价格的时候,才会越有自己的做法,如何用料,如何切割,如何组装,如何包装,各个方面省下来的成本,都是做泛选品的人所不具备的。
精力的问题,当时去做两种材质类目的产品时候的,我自己当时试了,又做塑胶类的产品,又做纺织品类目,供应商的了解,原材料的了解,以及工艺的了解,什么都要去了解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就会非常累,两边都做不好,两边都不深入,最后就是两边的产品都有点是是而非的感觉。
3,熟悉的问题,这个熟悉的问题来自于对于亚马逊的市场熟悉,我们去做市场的时候,经常都是从材质段出发,经常一天看几百个类目和产品,亚马逊美国站一共有28000多个类目,差不多上亿的asin,如果几个类目混着看,我们就会非常烦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公司产品经理和产品专员,为什么一个人只负责一个三级小类的原因,如果一个产品经理对什么产品都了解,这几乎不可能。
三、产品开发方案的选择
这是一个非常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当我们对市场有了判断,供应链确定后,我们要做就是细致的产品分析,以及对于新的方案,新的痛点,新的趋势的判断,然后做到产品上面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产品5要素的分析表格的原因,只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真正解决的痛点的产品,真正有差异化外观的产品,我们才能上架之后工作会轻松很多。
以前的开发思路中,往往都是看竞争对手什么卖得好,我们就模仿对手,在外观上稍稍做一些变动,在组合上做一些改变,形成所谓的差异化,但其实远远不够。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深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深入到用户未满足的潜在需求去思考,才能做出更大的差异化。
价格,功能,外观,图案,材质,颜色
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在,价格压缩,功能叠加,外观改进,图案选择上面下功夫,这就是恰恰为什么大部分会偷懒,直接借鉴新品的产品开发方案的原因,就是这个工作,非常细致和繁琐。
很多人不愿意做这个事情,所以最后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新品榜直接抄,或者就是降价。并不是不能破局,只是我们需要多下功夫!
对于亚马逊后时代的卖家来说,需要摆脱原有的运营打法思路或低价运营思路,真正做差异化和品质化产品,从供应链端、运营端等进行整体改造,更精耕细作运营打法、品牌和供应链,亚马逊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