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全新世大灭绝,通常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算起,也有科学家提倡从第四纪灭绝事件开始算起,还有科学家提议改从 1950 年进入人类世[1]算起、称为人类世大灭绝。一些科学家估计在二十世纪有 200 万个多细胞生物物种实际灭绝,根据物种面积曲线估计,峰值速度是每年 14 万个多细胞生物物种灭绝[2]。一些研究认为,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83% 的野生动物生物量、50% 的野生植物生物量已经被人类摧毁[3]。
斯坦福大学的 Paul Ehrlich 教授及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的 17 位科学家说,气候危机比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要糟糕得多。生物圈及其所有生命形式(包括人类)的规模和它们面临的威胁的规模都太大,以至于即使是专家也很难把握。这种严峻的形势意味着科学家在与政府、企业和公众互动时负有坦率而准确地大声疾呼的责任。他们的论文[4]总结了对本世纪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物种灭绝、气候剧变、迫在眉睫的大规模气候移民与资源冲突等黑暗未来的预测,引用了过去数年间的一些重要报告:
2020 年,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对全球经济的最大威胁之一。2019 年,IPBES 全球评估报告指出,地球上 70% 的区域已被人类改变。2020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称,在过去五十年中,脊椎动物的平均种群数量下降了 68%[5]。2021 年 4 月发表的论文显示,陆地上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剩不到 3%[6]。
但是,即使用每年 14 万个物种灭绝来计算,一些学者提倡的“目前的物种灭绝速度是地球历史上最快的”也明显是假命题——我们搞灭绝的大部分物种是雨林特有种,这能快得过希克苏鲁伯陨石击中尤卡坦半岛么。
在远古时的雨林里发生的大规模生态崩溃,往往留不下多少化石记录的。本次大灭绝“可能造成的影响”目前只能模糊地预测:
E.O. Wilson 认为,按照现在人类破坏环境的速度,在公元 2100 年之前,地球上现有的一半物种会灭绝。这指的还是多细胞生物物种,以下不再赘述。
关于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速度,不同学者的观点有很大差异,有的认为每年约 2~3 种,有的认为每次大规模灭绝事件都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种化、增加物种多样性,人类掀起的灭绝速度如果有每年 2 万到 14 万种,地球生物的种化速度将逐渐加快到每年 4 万到 18 万种以上。100 年后,人类可能会被自己创造的数百万个新物种簇拥,这是地球历史上最快的物种形成速度——你可以称之为“人类世大爆发”。
无论如何,学者们已经肉眼观看了北美苹果蝇、意大利麻雀、黄花约克麦草等新物种在他们身边自然诞生,欧洲杜鹃和北美杜鹃的杂种在荒地上蓬勃生长,北美野牛和家牛的杂种、马鹿和梅花鹿的杂种都可以产生可育后代。在加拉帕戈斯岛的鸟类中观察到在仅仅 3 代内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珊瑚礁大面积白化、死亡[7],海藻林逐步后退,而水母、栉水母、海绵在增加,大海呈现梦回寒武纪的趋势。看起来,不但人类可以存活下来,而且会有许多物种集结在人类周围。
参考
^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的文章《从公元1950年开始,人类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地质影响开创了人类世》称,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让地球地层记录发生了突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使地球脱离了全新世的状态,转入了人类世。这些变化可以用来证明,早先将1950年以后的新时代命名为人类世的建议是正确的。 2019年5月21日,据《自然》杂志报道,一组科学家投票选出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并将这一时代的开始定在1950年。该研究是人类学工作组的工作的结果,该学科组是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家小组,分析了支持将人类世定为公认的地质新纪元的证据,普遍发现了人类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压倒性影响。 此次研究中,来自北极与高山研究所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报道了过去11700年,即始于全新世时期的环境变化的自然驱动力,以及1950年以来人为引起的戏剧性变化。这种全球范围的变化改变了海洋、河流、湖泊、海岸线、植被、土壤、化学和气候。结果发现,在过去的70年中,人类的能源消耗超过之前11700年的总和,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能源消耗的巨大增长导致了人口、工业活动、污染、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的急剧增加。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单一出版物中以如此全面的规模记录人类的地质足迹。这项研究的18位作者汇编了现有的研究,突出了16个主要的行星水平级别影响,这些影响自1950年以来具有重大意义。1952年至1980年,作为全球核武器试验的一部分,人类在地面上引发了500多次热核爆炸,这些爆炸给整个地球表面和生物圈留下了明确的放射特征。1950年以来,人类通过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使生物圈固氮量增加了一倍,通过工业释放的氯氟烃在臭氧层中产生了广大的低浓度区域,人类从化石燃料中释放了足够的温室气体以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创造了地球上从未自然产生的数万种化合物,并通过大坝、水库和人为河流改道让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河流沉积物不再到达海洋。 研究人员称,并非所有这些变化都可能在地质上定义人类世,但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它们很可能在地层岩石记录中产生明确的标志。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0-00029-y 显然,这些人缺少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来谈论工业化养殖生产的独具特色的鸡骨头和塑料化石。^S.L. Pimm, G.J. Russell, J.L. Gittleman and T.M. Brooks.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1995, 269: 347–50.^The biomass distribution on Earth Yinon M. Bar-On, Rob Phillips, Ron Milo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un 2018, 115 (25) 6506-6511; DOI: 10.1073/pnas.1711842115^https://doi.org/10.3389/fcosc.2020.615419^http://pdf.dfcfw.com/pdf/H3_AP202009111410916204_1.pdf^AUTHOR=Plumptre Andrew J., Baisero Daniele, Belote R. Travis, Vázquez-Domínguez Ella, Faurby Soren, Jȩdrzejewski Włodzimierz, Kiara Henry, Kühl Hjalmar, Benítez-López Ana, Luna-Aranguré Carlos, Voigt Maria, Wich Serge, Wint William, Gallego-Zamorano Juan, Boyd Charlotte TITLE=Where Might We Find Ecologically Intact Communities? JOURNAL=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 VOLUME=4 YEAR=2021 PAGES=26 URL=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fgc.2021.626635 DOI=10.3389/ffgc.2021.626635 ^珊瑚因海水温度上升、虫黄藻自立门户而大面积白化,2020 年达到历史新高: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年度调查数据显示,在五年间第三次大规模白化之前,大堡礁珊瑚只有轻微恢复,看起来半死不活。人类的拯救行动似乎没有起到任何效果。至少一半的海洋珊瑚礁在气候变化下受到这个等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