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连日报」
主持并整理:杨晓猛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
嘉宾:
陈焕新 大连锅小彤新零售科技有限公司CEO
来永乐 大连市中日友好协会东京事务代表
韩明刚 英国E2EURO财务咨询公司创始人、
税务规划师
于 波 大连仓储与配送协会秘书长
李 雷 德国欧博有限公司中国区域负责人
胡剑锋 大连创业工坊董事长
如何面对运输和仓库价格暴涨
李雷:跨境电商前端市场竞争激烈,后端供应链、海外仓资源紧缺。据推测,亚马逊2021年将会增加140万新卖家,其中或有75%来自中国。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已有超100万中国新商家涌入AMAZON赛道。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运力和仓位被新卖家滞销品挤爆,新卖家数量暴增、资源有限,迫使平台缩减仓位,物流爆仓。与此同时,2021年6月以来,深圳有棵树、环球易购、通拓、赛维、帕拓逊、傲基、泽宝等跨境大卖家纷纷“爆雷”,遭遇账号被封、资金冻结、人员流失、解散破产等。目前,平台运营合规性成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底线之一。
韩明刚:2021年年初,英国税务正式实施代购代缴业务,亚马逊欧洲站亦如此。亚马逊平台的工作机制是一个公司一个账号,一些企业担心以往的税收包袱而开设新账号,导致新卖家暴增,实际上部分是由原有跨境卖家开设的。面对物流爆仓、集装箱有限、运力紧张,企业应有长期稳定合作的物流商,强化忠诚度和信用性合作。
来永乐:进入后疫情时期,随着中国跨境卖家数量递增、货量增加、运力不足、仓位紧张,导致海运资源紧缺、海外仓紧缺、多账号紧缺等一系列问题。企业不能盲目铺货,可围绕单个目录或单个产品集中铺货,提高海外仓周转率。同时,除亚马逊平台外,应多站点布局,如日本乐天平台、北美沃尔玛平台等,争取获得流量、长期布局。
于波:面对运输和仓库价格暴涨,船务公司成为最大受益者,其股价和利润倍数增长。从市场需求端看,国外受疫情冲击产能影响大,生产力跟不上,供给方受到很大约束,对我国商品需求激增。从物流供给端看,空运运力受疫情冲击减少,中欧班列增长速度快但占比总量小,海运不平衡,国外受疫情影响致使作业效率、装卸效率、中转效率降低;国际三大海运联盟垄断结盟,运费居高不下。
如何面对原材料涨价和运营人员短缺
来永乐:面对原材料涨价,供应链、品牌商等拥有相对优势,成为赢家。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超过了其人才储备的速度。由于各类跨境电商平台规则、玩法、卖家竞争信息等处于动态变化中,而对跨境电商人才并没有公认的标准化,只能培育跨境电商人才思维,运营人员短缺是必然。同时,我国大学开设的跨境电商专业缺少实操性,后台操作和运营思维存在很大差距,行业人才短缺短期内不会改变。
胡剑锋:美元增发引发的通货膨胀具有传导性,给全球带来影响。美元货币超发带来农产品、大宗商品等价格上涨,产生涨价预期。面对原材料涨价,中小企业没有议价权,经营困难。我国适时增强了宏观政策自主性,加大定向降准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
韩明刚:从跨境运营人员看,深圳跨境电商大面积裁员,部分运营人员向其他城市“回流”,在某种程度上不会短缺。
如何看待跨境电商的“内卷化”现象
李雷:面对跨境电商的内卷现象及受到国际贸易争端、意识形态冲突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品牌品质、体验等方面多下功夫,不做“刷单”,少用所谓的“黑科技”,争取品牌溢价,确保供应链更稳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陈焕新:亚马逊平台对深圳大卖家进行封号,使部分跨境电商受到较大影响和冲击,因此,风险防控能力应放在首位。企业出海要严格遵守各国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把握好自身的核心业务;积极开展多站点布局、分摊风险、强化产品开发能力。
韩明刚:面对深圳部分卖家“爆雷”“团灭”,跨境电商行业在资金、人才、供应链等方面都面临着大洗牌,头部跨境电商卖家地位被撼动,供应商产能在转移,行业资源重新分配,为中小跨境电商提供了发展机遇。中小企业应安心做好产品、做好品牌,注重合规性,注重国外本土化,应能走出“内卷化”困境。在倒逼企业把注意力和投资回归到产品的同时,为真正具有产品创新、品牌价值、售后能力的卖家创造公平安心的竞争环境。
来永乐:跨境电商从野蛮生长到吃疫情红利,再到亚马逊对深圳大卖家“封号”事件,跨境电商从粗放式增长阶段进入到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阶段。跨境电商涉及的供应链环节多,涉及到品牌策划、商品选品、产品规划、生产制造、品质评审、供应链、物流仓储、专利商标、品牌营销、售后服务、法律法规等,环环相扣、彼此关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牵连到其他环节。为此,企业要做好核心业务,回归产品本身,同时,须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可持续性和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