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的书
《斯坦福商业决策课》,这本书讲述如何做出优质决策的方法论。生活中,我们习惯性把决策和结果等同起来,当结果是好的时候也会本能地认为决策也是好的。本书作者指出,优质的决策未必一定会导致好的结果。决策本身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可能性判断,优质的决策大概率会导向一个期望的结果。既然是概率,就存在可能与不可能,只能说优秀的决策大概率会导致期望的结果,糟糕的决策大概率会导致不可期的结果。
本书讲述了如何做一个优秀策略的方法论,目前我还没有读完。最大的收获大概是对决策系统的考虑,下次再看到结果时,会有意识去了解对方如何做出这个决策的。
最近在玩的游戏
玩《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我不怎么玩游戏,但偶尔玩过Switch之后,就特别想有用一台。买了游戏机后,接下来就买买买游戏。朋友强烈安利了塞尔达,买了有阵子才玩。入坑之后,大呼“卧槽!”,太牛逼。怪不得那么多人强烈安利,朋友强烈建议体验。
玩这个游戏给我几点感受:
只有深入体验一个游戏,才能感受到游戏的魅力,才能理解那些游戏行业从业者的努力。开放世界的有戏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原来游戏还可以这么玩,未来可能真的会是电影《头号玩家》描述的世界。对游戏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相比直观的画质,游戏最动人的应该是玩法,是剧情。以前,不理解为什么任天堂的硬件一般,游戏不怎么注意画质,体验之后才明白,原来是把节约的成本放在深化游戏体验上了。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自己会陷入反复的沉沦之中?经常是努力一天两天,然后就是长时间的懒惰。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能的答案是:对自己认识不清楚,给自己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陷入完不成的挫败感,于是通过放纵来逃避挫败感。
如果过去10年,没有逃避去做自己知道需要做的事情(比如早点找对象成家,比如努力赚钱,比如买房……),而且都做到了的话,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观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当拥有一项东西的时候,才能深刻理解这项事物存在的可能性,置身事外往往很难有切身体会。比如之前,看到智能手表褒贬不一,网上的评论一大堆。我看过很多,对这个产品的定位始终没有搞清楚。在自己购买了一部Apple Watch之后,在自己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才深刻明白这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到底蜂窝版实际意义有多大。在这之前,其实是没法完全理解这个产品存在的。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项事物只有实际体验过之后才能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做一个生产者
经常逛B站,看一些知识分享类UP主,营造一种自己在学习的错觉。事实上,自己只是消费者,只是在消费别人的产品。在当下的社会,要想有影响力,得努力做一个生产者,比如UP主,生产的是视频。看一本书,如果没有分享消化吸收,也只是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