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开始,亚马逊就开始掀起一阵“封号潮”,已经有5万卖家受影响。一大批卖家将会被插旗或者关店,直接涉及到一些国内的顶级大麦,例如:坂田五虎(除了Anker),华南城四少,龙华十三郎等等都被推上风口浪尖…最严重的是傲基,不仅仅是美国站,英国站和欧洲站很多傲基的产品,也全部都变成了狗!内卷”、“跨境慈善家”、“熬”、“亏损”等成了亚马逊卖家本年度的关键词。除了价格战,今年影响利润的因素还有其他方面,比如海运和快递大幅涨价、点击成本上升、汇率下滑、供应商涨价等,多种因素叠加,最终卖家利润被严重稀释。
封号潮过后,很多卖家将希望寄托于独立站,期望通过快速转型独立站去解决眼前之困。从卖家角度来看,独立站近几年的热度,以及逐渐完善的生态和不断降低的门槛,让不少嗅觉敏锐的卖家早有布局独立站的意图,或者已经开始了独立站的布局。但是在封号潮之前很多卖家对于独立站的态度,很多人都只是抱着试水的态度,但是封号潮之后,很多人开始投入独立站。
但是我想说的是,亚马逊的运营和独立站完全不一样,亚马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重产品(listing),不重店铺,没有真正的“品牌旗舰店的私域概念和机制”,不会允许品牌店沉淀自己的用户,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而是让所有的商家,不管是普通卖家,还是品牌商家,将所有商品完全并列在一起,同台PK、竞价 ,并由精明的算法机器人判断,谁更能讨取买家的欢心(转化率高)。
谁更受顾客欢迎,谁的排名就高,谁就有更多的订单,而一个品牌商的店铺,并不会因为其品牌的身份而得到优待,品牌商与普通卖家拼的,不是品牌和店铺,而是单个、具体的产品链接(listing)。但做独立站更像是耍十八般武艺,既要懂产品懂运营,又要解决物流、推广营销、甚至于支付回款等全链条的事宜。”而且独立站倾向于品牌化,大部分上独立站买东西的买家都是倾向于购买品牌化的产品,所以经营独立站就不能只是爆款的思维,而是去做品牌沉淀。
那么做独立站是选择站群模式还是DTC模式?如果亚马逊卖家入局独立站,一定会面临在两者间的抉择。
站群模式,就是通过建站工具一次性搭建多个站,每个独立站销售的品类相对垂直,SKU数量不会多,销量好的站保留下来精细化运营,没流量的则放弃。站群可以快速扩展规模,提升营收,但站群的弊端,也给企业埋下更深的隐患。
一方面,站群模式需要大量的运营人员,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谁都可以玩得起。另外,站群模式前期只是注重营收,不重要品牌化,很多客户会出现负面评价没有及时处理,最致命的是,“货不对板”自杀式玩法,或许让企业在最初可以赚到一波快钱,但支付账号的封停,也可能让其一夜回到解放前。曾经把性价比奉为圭臬的有棵树,其独立站业务去年5月的营业收入仅剩不足100万,7月在母公司天泽信息的公告中宣布夭折。因为站群是非常吃账号资源,风险大,且毛利很薄,最后能玩得起来的会越来越少,可能最后只剩下那些头部的有资源的卖家可以玩的起。
今年开始头部的那些站群卖家,都在大量的关闭站群,正逐渐放弃站群玩法,转型更精细化的DTC模式。独立站是私域流量,独立站跟三方平台不一样,客户数据可以沉淀下来,进行二次开发,品牌沉淀,这个才是独立站未来的发展趋势,独立站做起来,客户的复购率很高,算是细水长流的活,我们不知道独立站是不是风口期,但是独立站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