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雨果菌介绍过一位淘宝卖家转型亚马逊的案例,手握300万,用大半个月时间组建团队之后就开干,结果血亏170万,引发大批卖家围观和思考。
不过,据雨果菌了解,此卖家再次发文,表示他通过后期的调整,目前已经达到盈亏平衡的状态。同时,对于各位卖家的疑问做出了一一回复。
他提醒正要进场的人,创业没有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人说拿着这些钱去做亚马逊就能保证一定赚钱,“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经验去积累的行业。如果进场就能赚钱,那这世界也太好生存了。”
血亏170万之后,一年达到收支平衡
根据卖家所言,虽然8个运营在没有建立自身供应链基础的情况下,盲目选品入场,亏本清仓,最终血亏。可是,对于前期亏损这件事,卖家表示,其本意是想要让运营去成长,重要的是亏损之后的反思和改变。
他第一次意识到,亚马逊对现金流的要求以及后端供应链配套是多么重要。
为了适应亚马逊的财务模型,他放弃了一大堆正在推广的链接,及时止损。调头将重心转向自家核心供应链,户外和电器。但是电器的供应链链路较长,最终选择了户外品类,产线交期短,工厂配合度高,而且疫情缓解,全球经济复苏,海外消费者对户外出行有强烈的诉求。
在品类确定好之后,全力疏通物流,然后避开此前亏损170万的坑。开始集中注意力深度拆解竞品的每一种打法手段,并且做到比对手更暴力,虽然目前并没有冲到类目第一,但是卖家表示,只要在这个类目里深深扎根,将所有环节、所有细节都优化到极致就一定能在这个类目里成功。
最终,在上个月,卖家也达到了盈亏持平。当然,卖家最后也感慨,做亚马逊真的不容易,特别是越来越多卖家进入,没有毅力与决心是很难站稳脚跟。
转型难点:用天猫思维做亚马逊?
对于上述卖家的转型经验,也有资深面卖家提了几点质疑,同时也是如今大部分转型卖家都值得深思的地方。
1
用淘系供应商还合适吗?
在供应链上,原有的天猫淘宝等国内电商的供应商是否适合给现在的亚马逊平台供货?产品风格以及客户偏好或者质量以及工厂是否适合?原有供应商是不是最优选?是否应该找专门供货给欧美日的工厂合作?
这一点,相信是目前很多转型跨境的卖家也会考虑的因素,毕竟国内的产品调性或者客户偏好与国外不同。前述转型亏损的卖家之所以能够止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的工厂,比如那些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工厂,基本都是沃尔玛、lido等线下商超指定供应商。
不过,有卖家指出,除非是有品牌积累或者大卖家,尚有一定话语权,国内中小卖家与工厂的议价能力是普遍比较有限,淘系中小卖家做跨境的第一步就阻力重重。
2
用天猫思维做亚马逊可行吗?
用天猫的打法猛攻亚马逊,这是不少国内卖家存在的一个现象。“前公司就是国内淘宝天猫京东做非常成功的,之前新设亚马逊项目,刚开始就是不断用天猫思维、国内打法做亚马逊。”但是结果并不理想。
一位淘系卖家告诉雨果菌,淘系打法无非直通车钻展的烧钱模式,平台流量集中,卖家之间互相竞价,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商品利润受冲击。而跨境电商流量并非集中在平台,Facebook、谷歌等也是商品的流量来源,这也是吸引国内卖家的一个地方。他也正在筹备跨境电商项目,至少在他看来,他认为在平台烧的模式不适合跨境平台。
也有卖家提出建议,思维惯性扭转不易,或许可找个纯亚马逊思维(只做过亚马逊,没有做过国内天猫淘宝)的人在公司内“对抗”天猫思维。
“之前也做过天猫,我觉得国内电商和国外电商的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品牌力的沉淀和积累。品牌社交推广+独立站+亚马逊,亚马逊最大两个不好的地方,重资产和没有客户信息,每年的门槛都在提高。”
“找到已经被客户接纳的产品,用同等质量的产品并用更低的价格占市场。就我看来,亚马逊的客户群体还是属于下沉市场为主。可是哪怕用极低的价格,它的绝对利润率还是高于如今的天猫的。”
“用原有国内电商的思维去做跨境电商,可能是不行的,最可怕的就是惯性思维。就单单淘宝与亚马逊两者的打法都是不一样。”
此外,亚马逊平台变化频繁,不断有新的“坑”出来,卖家需要随时做好踩各种坑的准备,目前遇到的坑可能不是你遇到的所有坑,特别是要打造爆款,会有更多坑存在。如何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对此,即使一些资深卖家也表示,暂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也许会一败涂地,也许会一战成名,但这都不重要。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转型并不难,有决心解决好所有困境,就不愁赚不回!
(文/雨果跨境 江小玲 头图及封面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