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下周一开始瘫痪式罢工,背后有哪些颠覆性的逻辑?很独特,很德国!
原创 新华二代在德国 新华二代在德国 2023-03-25 15:34
晨雾 / 转帖
导读: 德国下周一又开始大规模罢工了。作为新闻而言,说实话,我没怎么关注,因为含金量不高。
我更关注罢工背后的制度与意义。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是我多年前写过的。内容上做了部分修改,但依旧没过时。
这也是我为何不怎么关注德国罢工的原因。本质上跟上次,或跟过去20年前的几乎所有罢工事件如出一辙。一直在重复,没有质的变化。
希望这篇能对那些对德国(制度)感兴趣的朋友起到一点启发。
说到罢工,大家似乎都不太喜欢,认为德国人就爱没事找事,不好好上班反而去罢工,导致自己的行程受到影响。
原先就 “准时” 慢点的火车现在基本上就不来了,飞机也是。
很多人会把工人罢工看成是一条带来众多不便的负面新闻,普遍倾向于给工人贴上 “懒惰” 或 “无理取闹” 的标签。总认为罢工是一件坏事。
如果往深处想,不只是把它视为一条新闻事件,而是洞察其本质,结果还真不是这样。
罢工其实是一件好事。
通过罢工可以了解部分德国文化和特征。也算是德国生活的一部分。
想要全面了解德国,不能只了解你喜欢的那部分,也需要知道你不喜欢的部分。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文化,但它的确存在,并且有其积极的一面。
众所周知,罢工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加薪。要么因通胀而导致他们的购买力,即生活水平下降了,要么因蛋糕做大,但自己分的太少了或压根就没自己的份。这不公平!
我们很少去分析背后更深层的含义。因为大家都潜意识地只把它视为一条值得抱怨的新闻。
简单地说,罢工更容易出现在宏观经济发展良好、就业率高、企业盈利丰厚的情况下。
经济学的组织论(Organisationstheorie)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指出,在这种条件下罢工效果最好,最有可能达到目的。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新员工替代。另一方面也会对国家造成(部分)经济上的损失。
工会与雇主 双方最终只能各自退让一步,尽快结束这场 “斗争”。该给的给,该拿的拿。协商结束后,再等待下一次罢工。
德国基本上处于这种反复循环的情况。几乎每年都上演。
那么有人会好奇地问,既然对国家造成经济损失,政府为什么不禁止这些行为或主动出面协调?
这又涉及到德国罢工文化的一大特征:劳资协定自主权(Tarifautonomie )。
它得到宪法保障。劳资双方可以通过协商(罢工是最后一步),自主规定该行业工人的薪水。但薪水不能低于法定最低工资(Mindestlohn)。
工会和雇主都反对政府干涉。如果(这届)政府偏右,偏向于企业界,比如自民党,不提倡涨最低工资法,主张提供雇主更有利的条件(比如减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这届)政府偏左,偏向于工人,比如左党或社民党,以法律的形式强迫企业大幅度增加工人薪水(比如继续提高最低法定工资)。某些人或许很难理解这种做法,为什么这些人宁可罢工或被罢工也不让政府干预呢?
工会的顾虑:
雇主的担忧:
工会和雇主,包括学术界也一致认为,政府并不比当事人自己更了解各行业的 “最佳工资”。
工会的加薪要求永远高于雇主所愿意提供的。在一个人力成本原本就很高的国家如德国,人力成本是一项不能忽视的开支。
同时,雇主的初步加薪永远都不能满足工会的要求。
双方的争锋相对,相互指责是必然的结果。
怎么办? 只能各让一步,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雇主多给一点,工会少要求一点。通过多轮协商以及双方都能接受的附加条件,就会产生所谓的短期内的 “最佳工资”。
之所以是短期内,是因为任何劳资协商都受时间限制。没有人能准确评估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前景以及通胀的涨幅。
由于劳资双方都警惕政府会出台对自己不利的决定——要么低于或高于 “最佳工资”——因此干脆不让他们介入。
这就导致一种独特的现象: 德国工会工人薪水的高低并不是由政府拍桌子决定的。
政法律只要求一条: 不管你们怎么谈,只要新的薪水不低于法定最低工资就行。
当然,德国罢工法(Streikrecht)还有一项规定: 不能有政治诉求,仅仅涉及劳资协定!比如,工会不能以要求德国政府退出北约而罢工。这个理由不能成立,甚至是违反了罢工法。
某些人或许又会追问: 每次罢工都会多多少少给国家GDP带来一部分经济损失,甚至会影响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难道政府这也不管吗?答案是:可能想管,但真的管不了。
有人会觉得很惊讶,心想,难道在德国还有德国政府管不了的事?答案是:是滴!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都是这样运转的。
你可以不支持工人罢工,但不能不接受,因为它确实存在。
既然存在,就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你可以称之为 “德国模式”,也可以说成是 “德国病”。它就这样。
况且,如果政府想干预,很有可能触犯《基本法》以及受到相关法律的限制,被最高法院以干预集会自由和罢工自由的理由驳斥。
德国政府不参与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劳资协定是有道理,也成为了一种制度或文化:从长期角度而言,放弃一部分税收可以换来社会长期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假如德国政府没有通过法律来赋予工会的罢工权,德国今天的贫富差距会更大,社会更不稳定。
冷知识: 今天的德国将罢工法列入宪法的行列也跟第三帝国那段历史有关。当时的工会被纳粹党上台后强制性解体。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因而赋予工会最大限度的法律保障。
德国工会和雇主相对比较理智
工会在罢工前一般都会提前通知大家(通常发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提前一年半载。这样就会失去罢工的效果)。
比如前几年的火车司机和这次的飞机场工作人员也这样,即要让出行者提前做好预备方案,及时修改形成,同时也给雇主施加一些压力,考研对方的应变力。
工会一般也会通知大家,他们在哪天(那些地方)罢工多长时间(从几点开始到几点结束)。
我想说一个我亲身经历。几年前,柏林公交罢工不巧被我赶上了。我在环线(Ring Bahn)轻轨站台上看到几位穿着黄色背心的工作人员在一边抽着烟一边闲聊。背心上面印着 “我们罢工”(Wir Streiken)。我好奇地问他们: 罢工什么时候结束?对方看了看手表,笑着回复我说: “大约还有15分钟吧。”
果不其然,我看到他们利索地脱下 “我们罢工” 的外衣,换上工作服,走到我跟前说: “你现在可以上车了。”
这是一个小细节,但很能说明问题的精髓。一旦双方达成一致,通常会遵守契约,不会在协约时间内出尔反尔。
德国工人会常常罢工,但极少数会闹事,故意摧毁公共设施。罢工是游行示威的一种。顾名思义,罢工就是在该干活的时候(强迫自己) 休息。
在宏观经济状况不好,失业率高的情况下,没有人会罢工。这也不难理解:罢工的先前条件是要有工作。如果你自己失业,还罢什么工?
经济环境不好通常意味着失业率较高。有工作的人会比较珍惜自己的工作。他们知道,外面有很多失业者可以随时替代自己的岗位。还是好好干,别老惦记着通过罢工来加薪。因此,碰到罢工,能间接说明德国的经济还算不错。
大家不凡回顾一下,在以往几十年,工会都在什么时候罢工?
答案很明显:他们一律都在宏观经济好,失业率低的情况下罢工。没有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罢工。
据很多经济学家表示,德国一旦进入经济衰退期,政府都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其中一种措施就是提高内需。提高内需首先是指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购买力增加意味着大家兜里要有些钱。多出来的钱从哪里来?要么政府发放补贴(比如去年因能源价格上涨的补贴),要么提高员工收入,比如通过增加最低工资法。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提供企业更多便利,减轻他们的赋税负担,希望他们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最简单的方式是减税或减低各种标准。让企业能随时解雇员工也是其中之一,但在德国很不受欢迎。
德国每年大约有7500次劳资协定磋商。但极少数以罢工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德国工会跟其他欧洲国家工会相对比,他们或许更理性、更具有契约精神。
欧洲罢工最频繁的国家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法国,而是比利时。德国处于中下水平。
假如这次有谁不巧赶上机场或火车站罢工而耽误了自己的行程,该吐槽的还得吐槽,但吐槽完之后日子还是照样过,不无需记工会的 “恨”。只要在德国生活,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大家不仅仅只是以看新闻的心态看待罢工,而是洞察背后的本质,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罢工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
从上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的制度还有一个特色。假如有人认为,德国工会只会罢工不会别的,就错了。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劳资双方也能够达成广泛共识,尽可能保住就业岗位,比如工会放弃罢工权,接受工作时间的缩短与降薪,资方承诺不裁员。这也是为何德国属于最早走出经济衰退的西方国家之一的原因。
在整个金融危机阶段,德国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潮。这也归功于这种劳资共同磋商机制。
不仅仅是中国(读者),很多其他西方国家也理解不了这种制度,更说不上效仿。毕竟各国的国情不同。❖
PS: 德国公职人员(Beamten)不允许罢工。该制度源自于俾斯麦: 你们放弃罢工权,我提供 “铁饭碗”。因此,你从来不会看到德国警察罢工。
信息来源:2023-03-25 微信公号新华二代在德国
ID:GermanTalk
【声明】本文为转发分享,已经注明来源。不代表本平台赞成或反对原作者的观点,文责和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